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活性 | 第9-10页 |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与结构 | 第9页 |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学功能 | 第9-10页 |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与代谢 | 第10-12页 |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 | 第10-11页 |
·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胃肠道微生物菌群 | 第12-14页 |
·胃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大豆异黄酮的转化菌株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微生态制剂 | 第14-16页 |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菌株的定植方法 | 第14页 |
·微胶囊技术在菌株定植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体外转化黄豆苷原的影响 | 第16-23页 |
·材料 | 第16-17页 |
·试验动物 | 第16页 |
·试剂与抗生素 | 第16-17页 |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7页 |
·方法 | 第17-18页 |
·样品采集 | 第17页 |
·对照组处理 | 第17页 |
·抗生素处理 | 第17-1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HPLC) | 第18页 |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18页 |
·结果 | 第18-22页 |
·对照组HLPC检测结果 | 第18页 |
·外标法测定各代谢产物含量 | 第18-19页 |
·抗生素处理 | 第19-22页 |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体内转化黄豆苷原的影响 | 第23-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试剂与抗生素 | 第23-24页 |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样品采集 | 第24页 |
·抗生素未处理组(对照组) | 第24页 |
·抗生素灌胃组(灌服组) | 第24-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25页 |
·试验结果 | 第25-28页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对照组ICR小鼠粪便菌群 | 第26页 |
·灌服组ICR小鼠粪便菌群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在ICR小鼠体内的定植 | 第29-34页 |
·材料 | 第29-30页 |
·试验菌种 | 第29页 |
·试验动物 | 第29页 |
·试剂与抗生素 | 第29-30页 |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阿奇霉素处理ICR小鼠 | 第30页 |
·外源大豆异黄酮转化菌Niu-O16的微胶囊化及检测 | 第30-31页 |
·微胶囊化的Niu-O16的灌服 | 第3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31-32页 |
·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微胶囊化Niu-O16的黄豆苷原转化能力 | 第32页 |
·微胶囊的耐酸测定 | 第32页 |
·微胶囊肠溶性测定 | 第32页 |
·微胶囊化的Niu-O16在ICR小鼠内的定植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