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7页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动态第12-14页
     ·国内土地集约利用及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动态第14-15页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动态第15-16页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动态第16-17页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方法第1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1页
     ·理论创新第19-20页
     ·方法创新第20页
     ·实证研究创新第20-21页
第二章 耕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第21-26页
   ·基本概念第21-22页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第21页
     ·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第21-22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第22页
   ·相关基础理论第22-26页
     ·级差地租理论——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根基第23页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第23-24页
     ·最小限制因子率理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依据第24-25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指导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第25页
     ·地域分异理论——约束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方法第25-26页
第三章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第26-37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指标体系设计第26-35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26-27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27-28页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筛选和确定第28页
     ·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第28-30页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第30页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30-35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耕地集约利用最佳潜力第35-36页
     ·耕地集约利用实际潜力第36页
     ·耕地集约利用相对潜力第36-37页
第四章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第37-57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第37-38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利用现状分析第38-43页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第38-40页
     ·大理州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要素投入变化第40-43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实证分析第43-53页
     ·大理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第43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合理值的确定依据第43-44页
     ·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合理值确定过程及方法第44-51页
     ·大理州耕地集约利用相对潜力计算第51-53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相对潜力分级第53-54页
     ·相对潜力一级第53页
     ·相对潜力二级第53页
     ·相对潜力三级第53-54页
     ·相对潜力四级第54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潜力综合分析第54-57页
     ·投入强度潜力分布情况第55页
     ·利用强度潜力分布情况第55页
     ·产出效果潜力分布情况第55页
     ·持续利用潜力分布情况第55页
     ·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潜力第55-57页
第五章 促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及建议第57-62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利用存在的不足第57-58页
     ·制度缺陷第57页
     ·非规模化经营第57-58页
   ·我国其他省市耕地集约利用经验借鉴第58-59页
     ·湖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经验第58页
     ·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经验第58页
     ·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经验第58-59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第59-62页
     ·耕地的利用要始终贯穿集约的思想第59页
     ·加强耕地的保护和改革制度第59-60页
     ·加强和完善政府投入水平第60页
     ·引导农户加大农业投入第60页
     ·因地选择耕种品种第60-61页
     ·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统一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语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概念内涵的界定第62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62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模型第62页
     ·耕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第62-63页
     ·对策建议分析第63页
   ·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证探讨--以某县某镇为例
下一篇:泥草房改造工程研究报告--以黑龙江省实现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