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工业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 第15-24页 |
·循环经济定义和内涵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的定义 | 第15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16-17页 |
·宏观原则 | 第16页 |
·微观原则 | 第16-17页 |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绿色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零排放理论 | 第22-24页 |
3 洱海流域工业现状调查及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24-38页 |
·洱海流域工业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轻重工业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工业产业分产品产量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工业产业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工业主要行业万元销售收入排污分布 | 第27-28页 |
·洱海流域工业循环模式的SWOT分析 | 第28-31页 |
·循环型工业产业发展优势 | 第28-29页 |
·循环型工业产业发展劣势 | 第29-30页 |
·循环型工业产业发展机遇 | 第30页 |
·循环型工业产业发展风险 | 第30-31页 |
·洱海流域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评价 | 第31-38页 |
·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3页 |
·洱海流域工业循环经济数据的标准化 | 第33-3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7页 |
·洱海流域循环工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4 国外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 第38-44页 |
·世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 第38页 |
·日本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第38-40页 |
·政府法律层面的构建 | 第38-39页 |
·产业经济政策的构建 | 第39-40页 |
·日本工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 第40页 |
·德国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 第40-42页 |
·政府法律层次的构建 | 第40-41页 |
·经济政策的构建 | 第41页 |
·德国工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2-44页 |
·政府应成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总指挥和总建筑师 | 第42页 |
·各工业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 第42-43页 |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循环经济 | 第43-44页 |
5 基于循环经济的洱海流域工业模式构建 | 第44-52页 |
·构建原则、建设目标 | 第44-45页 |
·构建原则 | 第44页 |
·建设目标 | 第44-45页 |
·洱海流域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 第45-46页 |
·洱海流域企业或行业间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 第46-50页 |
·以饮料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模式 | 第46-47页 |
·以食品制造和农副食品业为中心的工业模式 | 第47-48页 |
·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模式 | 第48页 |
·以造纸行业为中心的工业模式 | 第48-49页 |
·以医药制造为中心的工业模式 | 第49-50页 |
·洱海流域整体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 第50-52页 |
6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政策 | 第52-56页 |
·经济政策 | 第52页 |
·行政手段 | 第52-53页 |
·法律手段 | 第53-54页 |
·公众参与手段 | 第54页 |
·科技手段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