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0页 |
第一章 转型社会:知识型的递嬗 | 第20-53页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的理论框架 | 第22-32页 |
第二节 传统-现代的理论框架 | 第32-53页 |
一、传统-现代思想史的考察 | 第35-45页 |
二、传统与现代范式的法治语境 | 第45-53页 |
第二章 历史演进与结构变迁 | 第53-79页 |
第一节 乡村社会的功能及演进 | 第53-55页 |
第二节 传统国家下的乡村自治 | 第55-59页 |
第三节 现代国家乡村建设路径 | 第59-79页 |
一、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 | 第59-70页 |
二、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之路 | 第70-79页 |
第三章 传统、精英与乡村自治 | 第79-120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复兴与现代重构 | 第82-90页 |
一、传统复兴及其功能 | 第82-86页 |
二、传统复兴原因之考究 | 第86-90页 |
第二节 精英的谱系与乡村权力 | 第90-102页 |
一、乡村精英及其多元化 | 第90-99页 |
二、宗族政治与乡村权力 | 第99-102页 |
第三节 乡村自治:传统与现代的递嬗 | 第102-120页 |
一、传统、习惯及其意义 | 第102-106页 |
二、乡村转型及结构特征 | 第106-111页 |
三、民间法与乡村制度变迁 | 第111-120页 |
第四章 乡村自治与现代法治 | 第120-161页 |
第一节 乡村自治制度概说 | 第120-127页 |
一、自治概念之界说 | 第120-124页 |
二、农村自治制度历史考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动员与制度供给 | 第127-141页 |
一、社会动员界说 | 第127-130页 |
二、“扫盲”“普法”及其统治意义 | 第130-137页 |
三、公共领域与议论性参与 | 第137-141页 |
第三节 乡村自治、法治与合法性 | 第141-161页 |
一、现代化视野中的法治 | 第141-149页 |
二、政府推进型法治及其局限 | 第149-152页 |
三、法治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 第152-161页 |
第五章 迈向宪政型的乡村自治 | 第161-195页 |
第一节 法治:立法者统治? | 第161-165页 |
第二节 “宪政型自治”及其维度 | 第165-195页 |
一、乡村法制秩序的合法性 | 第166-175页 |
二、农民-公民权与宪法认同 | 第175-182页 |
三、宪政:自治即法治 | 第182-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1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2-213页 |
后记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