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一)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研究资料 | 第16-19页 |
(二)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的相关专著 | 第19页 |
(三)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相关论文 | 第19-22页 |
(四)总结 | 第22-23页 |
三 创新点 | 第23-24页 |
四 重点、难点、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重点、难点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政权建立 | 第27-40页 |
第一节 根据地建立前基础教育情况 | 第27-34页 |
一 抗日战争爆发前,苏区的文化教育 | 第27-30页 |
二 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教育 | 第30-31页 |
三 建立根据地前,山东地区的教育情况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根据地政权建立及教育行政发展 | 第34-40页 |
一 创建地方民主政权时期(1937.12一1940.7) | 第34-35页 |
二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时期(1940.8一1943.7) | 第35-37页 |
三 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时期(1943.8一1945.7)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 第40-55页 |
第一节 恢复阶段(1937-1938)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发展巩固阶段(1939-1943) | 第43-50页 |
一 教育的初步开展时期(1939-1940) | 第43-46页 |
二 教育改革和大发展时期(1941-1943) | 第46-50页 |
第三节 整顿与提高阶段(1944-1945) | 第50-55页 |
一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 第50-51页 |
二 教育与根据地抗战民主运动相一致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建设 | 第55-86页 |
第一节 根据地基础教育的宗旨方针 | 第55-58页 |
一 国防教育时期 | 第55-56页 |
二 新民主主义教育时期 | 第56-57页 |
三 教育改革时期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教师情况 | 第58-67页 |
一 教师来源 | 第59-61页 |
二 教师待遇 | 第61-62页 |
三 教师质量 | 第62-67页 |
四 教师组织 | 第67页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67-70页 |
一 教育经费来源 | 第67-69页 |
二 教育经费管理 | 第69-70页 |
第四节 教育实施 | 第70-86页 |
一 动态实施情况 | 第70-75页 |
二 具体实施原则 | 第75-79页 |
三 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79-86页 |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基础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86-101页 |
第一节 根据地基础教育的特点 | 第86-93页 |
一 在战斗中实施教育 | 第86-90页 |
二 在教育中进行战斗 | 第90-93页 |
第二节 根据地基础教育的历史贡献 | 第93-96页 |
一 培养建国的优秀人才 | 第93-94页 |
二 组建了党的抗日团体 | 第94-95页 |
三 掩护党组织的发展 | 第95页 |
四 增加人民的抗战信心 | 第95-96页 |
第三节 根据地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96-98页 |
一 教育改革激进 | 第96-97页 |
二 教育资金不足 | 第97页 |
三 教学资源短缺 | 第97-98页 |
第四节 根据地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98-101页 |
一 发扬了义务教育精神 | 第98-99页 |
二 为农村建学提供经验 | 第99-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一 档案、资料汇编 | 第103页 |
二 地方志、文史资料 | 第103-105页 |
三 专著、回忆录 | 第105-106页 |
四 报章期刊 | 第106页 |
五 相关论文 | 第106-10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