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制度性协调与非制度性协调:基于上海市K街道“条块关系”协调模式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9-17页
        1.2.1 国内研究评述第10-15页
        1.2.2 国外研究评述第15-17页
    1.3 核心概念界定第17-19页
        1.3.1 部门协调第17-18页
        1.3.2 制度性协调第18页
        1.3.3 非制度性协调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第21-23页
        1.5.1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5.2 创新点第22-23页
第2章 街道体制变迁与跨部门协调的内在逻辑第23-33页
    2.1 街道体制变迁路径第23-26页
        2.1.1 产生创立期第23-24页
        2.1.2 职责膨胀期第24-25页
        2.1.3 职能异化期第25页
        2.1.4 恢复重建期第25-26页
    2.2 街道职责膨胀与跨部门协调的内在逻辑第26-33页
        2.2.1 街道职责膨胀第26-28页
        2.2.2 跨部门协调的内在逻辑:基于“权力—资源—知识”的分析框架第28-33页
第3章 制度性协调:“条块关系”面向之一第33-46页
    3.1 K街道基本概况第33页
    3.2 K街道“条块关系”制度框架解析第33-36页
    3.3 K街道“条块关系”的制度性协调第36-44页
        3.3.1 重心下移:制度性“赋权”第36-37页
        3.3.2 协调主体:网格管理中心第37-40页
        3.3.3 界定边界:权责清单制度建设第40-41页
        3.3.4 制度性协调:案例分析第41-44页
    3.4 制度性协调的意义第44-46页
第4章 非制度性协调:“条块关系”面向之二第46-53页
    4.1 非制度性协调的构成第46-49页
    4.2 非制度性协调的条件第49-51页
        4.2.1 “熟人关系网络”的生成第49-50页
        4.2.2 制度性协调失灵第50-51页
    4.3 非制度性协调的成效第51-53页
        4.3.1 润滑剂:缓解“条块矛盾”第51-52页
        4.3.2 强心剂:弥补空白第52-53页
第5章 基层治理中跨部门协调面临的问题与机制构建第53-64页
    5.1 环境变迁与现实挑战第53-57页
        5.1.1 环境变迁第53-55页
        5.1.2 现实挑战第55-57页
    5.2 制度性协调与非制度性协调存在的问题第57-60页
        5.2.1 制度性协调的问题第57-59页
        5.2.2 非制度性协调的问题第59-60页
    5.3 构建新型跨部门协调机制的思考第60-64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 访谈提纲第69-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兴亚难民问题:起因、治理及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