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12页 |
| ABSTRACT | 第12-20页 |
| 前言 | 第23-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一章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临床研究 | 第26-75页 |
| 第一节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临床研究方案 | 第26-35页 |
| 1 总体设计 | 第26页 |
| 2 入选标准 | 第26-29页 |
| 3 试验药物 | 第29-31页 |
| 4 试验评价 | 第31-32页 |
| 5 临床试验流程 | 第32-34页 |
| 6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对体质评分的影响 | 第35-47页 |
| 1 资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 2 结果 | 第36-47页 |
| 第三节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对健康状态的影响 | 第47-59页 |
| 1 资料和方法 | 第47页 |
| 2 结果 | 第47-59页 |
| 第四节 讨论 | 第59-69页 |
| 1 干预阳虚体质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第59-62页 |
| 2 生活方式对阳虚体质的干预作用 | 第62-65页 |
| 3 桂附地黄丸对阳虚体质的干预作用 | 第65-67页 |
| 4 干预阳虚体质对健康状态的影响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第二章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第75-126页 |
| 第一节 阳虚体质的血浆代谢组研究 | 第75-85页 |
|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75-77页 |
| 2 平和体质组与阳虚体质组血浆~1H NMR分析 | 第77-85页 |
| 第二节 生活方式干预阳虚体质的血浆代谢组研究 | 第85-94页 |
|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85-86页 |
| 2 生活方式干预前后血浆~1H NMR分析 | 第86-94页 |
| 第三节 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血浆代谢组研究 | 第94-104页 |
| 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94-95页 |
| 2 桂附地黄丸干预前后血浆~1H NMR分析 | 第95-103页 |
| 3 阳虚质、对照组、试验组三组间相关代谢物水平变化 | 第103-104页 |
| 第四节 讨论 | 第104-116页 |
| 1 代谢组学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优势 | 第104-105页 |
| 2 技术平台的选择 | 第105-107页 |
| 3 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 | 第107-110页 |
| 4 本研究发现的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通路 | 第110-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 全文小结 | 第126-127页 |
|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27-128页 |
| 一、本课题创新之处与特色 | 第127页 |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27-128页 |
| 附录 伦理审批件 | 第128-13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30-133页 |
| 一、发表文章 | 第130-131页 |
| 二、授权专利 | 第131页 |
| 三、参与编写专著 | 第131页 |
| 四、参与科研课题 | 第131-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统计审稿证明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