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加固用密集型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前言第13页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4页
    1.3 加固用密集型钢框架概述第14-17页
    1.4 钢框架连接节点概述第17-18页
        1.4.1 铰接节点第17页
        1.4.2 半刚接节点第17-18页
        1.4.3 刚接节点第18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1 半刚性钢框架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5.2 钢框架端板连接节点研究现状第20页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0-21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第21-23页
        1.7.1 主要研究方法第21页
        1.7.2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加固用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理论基础第23-3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滞回曲线第23-24页
    2.3 骨架曲线第24页
    2.4 节点延性系数第24-25页
        2.4.1 转角延性系数第24-25页
        2.4.2 位移延性系数第25页
    2.5 强度退化第25-26页
    2.6 刚度退化第26页
    2.7 耗能指标第26-27页
    2.8 节点的破坏形式及受力机理第27-28页
        2.8.1 节点的破坏形式第27-28页
        2.8.2 节点的受力机理第28页
    2.9 梁柱节点的设计原则第28-29页
    2.10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密集型钢框架端板连接组合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模型的基本假定第31页
    3.3 材料本构关系和屈服准则第31-39页
        3.3.1 荷载情况第31-33页
        3.3.2 钢材的屈服准则第33-34页
        3.3.3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34-38页
        3.3.4 混凝土的软化及与钢管的粘结滑移第38-39页
    3.4 材料本构验证第39-41页
    3.5 加固用密集型钢框架节点工况信息第41-43页
    3.6 组合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9页
        3.6.1 计算单元的介绍与选取第43-44页
        3.6.2 组合节点的装配第44-45页
        3.6.3 划分模型网格第45-46页
        3.6.4 定义相互作用第46-47页
        3.6.5 定义边界条件和加载模式第47-49页
    3.7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密集型钢框架端板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第51-79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第51-56页
        4.2.1 试件变形云图第51-53页
        4.2.2 单调加载荷载-位移曲线第53-56页
    4.3 循环往复加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第56-76页
        4.3.1 边柱节点应变云图第56-59页
        4.3.2 节点应力分布情况第59-61页
        4.3.3 节点滞回曲线第61-70页
        4.3.4 节点骨架曲线第70-73页
        4.3.5 节点延性第73-76页
    4.4 参数分析第76-78页
        4.4.1 不同梁截面高宽比第76页
        4.4.2 不同柱截面尺寸第76-77页
        4.4.3 不同柱型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半刚性与刚性连接下密集型钢框架抗震性能比较第79-87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对比刚性框架第79-86页
        5.2.1 框架建立第79-80页
        5.2.2 滞回骨架曲线第80-83页
        5.2.3 抗震参数分析第83-86页
    5.3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杂复合超导体的交流损耗研究
下一篇:空冷凝汽器风机运行的控制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