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葡萄果实香气的构成 | 第11-14页 |
1.3 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17页 |
1.3.1 脂肪酸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1.3.2 氨基酸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1.3.3 萜类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1.4 香气物质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1.5 葡萄果实香气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20-22页 |
1.5.1 关联分析概况 | 第20-21页 |
1.5.2 葡萄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葡萄不同种质资源挥发性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特点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2.2 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 第27-28页 |
2.2.3 数据分析与作图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2.3.1 种质间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差异及分布 | 第28-33页 |
2.3.2 葡萄种质间各挥发性香气物质比例 | 第33-35页 |
2.3.3 香气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35-37页 |
2.4 结论 | 第37-39页 |
第3章 葡萄种质资源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9-57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2.2 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测定 | 第41页 |
3.2.3 GWAS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3.3.1 酯类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42-46页 |
3.3.2 醛类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46-47页 |
3.3.3 醇类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47-48页 |
3.3.4 酮类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48-50页 |
3.3.5 萜类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50-52页 |
3.3.6 六碳化合物关联分析 | 第52-53页 |
3.3.7 香气物质GWAS维恩分析 | 第53-55页 |
3.4 结论 | 第55-57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