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动力、农村能源论文--生物能(生物质能)的应用论文--沼气论文

好氧水解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1-24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4-19页
        1.2.1 玉米秸秆的特性第14页
        1.2.2 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方法第14-16页
        1.2.3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技术第16-17页
        1.2.4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技术第17-19页
    1.3 好氧水解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1 好氧水解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好氧水解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0-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2页
    2.1 试验材料第24-25页
        2.1.1 发酵原料及接种物第24页
        2.1.2 试验仪器与药品第24-25页
    2.2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5-32页
        2.2.1 TS和VS的测定第25-26页
        2.2.2 总糖的测定第26-27页
        2.2.3 木质纤维素的测定第27-29页
        2.2.4 pH的测定第29页
        2.2.5 气体产量及成分的测定第29-30页
        2.2.6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第30页
        2.2.7 红外光谱的测定第30-32页
3 试验方案设计第32-37页
    3.1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玉米秸秆特性影响试验设计第32-33页
    3.2 不同水解底物浓度好氧水解对玉米秸秆特性影响试验设计第33-34页
    3.3 不同间隔曝气时间对玉米秸秆特性影响试验设计第34-35页
    3.4 响应曲面法对玉米秸秆好氧水解参数优化试验设计第35-37页
4 结果与讨论第37-59页
    4.1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4.1.1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ORP和pH值的影响第37-38页
        4.1.2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挥发性脂肪酸成分和浓度的影响第38页
        4.1.3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糖浓度变化的影响第38-39页
        4.1.4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第39-40页
        4.1.5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FT-IR曲线的影响第40-41页
        4.1.6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累积VS产气的影响第41-42页
        4.1.7 不同好氧水解时间对厌氧发酵末端VS降解率的影响第42-43页
        4.1.8 小结第43页
    4.2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3-49页
        4.2.1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挥发性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4.2.2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还原糖浓度变化的影响第44-45页
        4.2.3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第45-46页
        4.2.4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日产气量的影响第46-47页
        4.2.5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第47-48页
        4.2.6 不同好氧水解底物浓度对TS、VS产甲烷率的影响第48页
        4.2.7 小结第48-49页
    4.3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4.3.1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溶氧量的影响第49页
        4.3.2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第49-50页
        4.3.3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第50-52页
        4.3.4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日产气量的影响第52页
        4.3.5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第52-53页
        4.3.6 不同曝气时间间隔对TS、VS产甲烷率的影响第53-54页
        4.3.7 小结第54页
    4.4 玉米秸秆好氧水解参数优化分析第54-59页
        4.4.1 响应曲面法应用于玉米秸秆好氧水解参数优化的结果分析第54-58页
        4.4.2 小结第58-59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页
    5.2 创新第59-60页
    5.3 建议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森林主要树种树冠及其生长空间需求的初探--以合肥环城公园为例
下一篇:刺槐优良品种选择及优株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