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8-28页 |
1.2.1 星地激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2.2 星地激光通信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1.3 关键技术以及地面站建设方案分析 | 第28-31页 |
1.3.1 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的关键技术 | 第28-29页 |
1.3.2 基于大口径望远镜地面站的优势分析 | 第29-3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31-35页 |
第2章 快速捕获、高精度对准跟踪、同轴发射技术研究 | 第35-61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基于大口径望远镜的快速捕获技术 | 第36-42页 |
2.2.1 捕获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2.2.2 卫星的辐照特性及星等计算 | 第37-40页 |
2.2.3 地基望远镜光学系统的极限探测能力计算 | 第40-41页 |
2.2.4 总结: 大口径望远镜在捕获过程中的优势 | 第41-42页 |
2.3 基于多级跟踪系统的高精度对准跟踪技术 | 第42-47页 |
2.3.1 一级跟踪: 卫星轨道预报 | 第42页 |
2.3.2 二级跟踪: 大视场机架粗跟踪 | 第42-44页 |
2.3.3 三级跟踪: 小视场倾斜镜精跟踪 | 第44-46页 |
2.3.4 四级跟踪: 自适应光学系统高精跟踪 | 第46页 |
2.3.5 超前瞄准机构 | 第46-47页 |
2.4 主动共轴发射技术 | 第47-55页 |
2.4.1 共光路的收发共轴设计与标定 | 第47-48页 |
2.4.2 非共光路的收发共轴设计与标定 | 第48-49页 |
2.4.3 共光路收发系统的收发隔离设计 | 第49-52页 |
2.4.4 多路主动共轴发射系统设计 | 第52-55页 |
2.5 中轨卫星与1.8米地面站的链路建立、跟踪、保持实验 | 第55-59页 |
2.5.1 实验背景 | 第55页 |
2.5.2 实验条件和步骤 | 第55-57页 |
2.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59-61页 |
第3章 自适应光学技术提高链路可靠性的研究 | 第61-121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大气湍流对通信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62-71页 |
3.2.1 Kolmogorov大气湍流模型 | 第62-64页 |
3.2.2 大气湍流对星地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 | 第64-71页 |
3.3 适用于星地激光通信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及算法改进 | 第71-98页 |
3.3.1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71-80页 |
3.3.2 星地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的特殊需求 | 第80-83页 |
3.3.3 独立积分加权直接斜率控制算法研究 | 第83-90页 |
3.3.4 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 | 第90-95页 |
3.3.5 不同天顶角下自适应光学校正效果分析 | 第95-98页 |
3.4 137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激光通信实验 | 第98-112页 |
3.4.1 室内采用湍流模拟器的激光通信实验 | 第98-105页 |
3.4.2 室外500米水平链路激光通信实验 | 第105-111页 |
3.4.3 实验总结 | 第111-112页 |
3.5 357单元激光通信地面站对恒星观测实验 | 第112-119页 |
3.5.1 357单元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简介 | 第112-117页 |
3.5.2 357单元地面站对恒星观测实验 | 第117-119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119-121页 |
第4章 星地激光通信系统单模光纤耦合技术研究 | 第121-139页 |
4.1 引言 | 第121-122页 |
4.2 单模光纤耦合理论分析 | 第122-127页 |
4.2.1 模场匹配理论 | 第122-123页 |
4.2.2 影响单模光纤耦合的主要因素 | 第123-127页 |
4.3 自适应光学技术提高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研究 | 第127-131页 |
4.3.1 数值仿真分析 | 第127-129页 |
4.3.2 实验研究 | 第129-131页 |
4.4 基于相干探测的自适应光纤耦合技术 | 第131-138页 |
4.4.1 直接探测自适应光纤耦合技术 | 第131-133页 |
4.4.2 相干自适应光纤耦合技术 | 第133-1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39-143页 |
5.1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39-140页 |
5.2 论文工作的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5.3 论文中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