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1 羔羊早期营养的重要性 | 第17-20页 |
1.1.1 羔羊早期断奶 | 第17-18页 |
1.1.2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3 断奶应激对幼龄反刍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1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2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1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2 代乳粉对幼龄反刍动物肠道发育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3-24页 |
1.4 断奶应激影响幼龄反刍动物免疫功能的机理 | 第24-29页 |
1.4.1 断奶应激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第24-26页 |
1.4.2 断奶应激对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1.4.3 断奶应激对单核细胞数的影响 | 第27页 |
1.4.4 断奶应激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参与的免疫反应 | 第27-28页 |
1.4.5 断奶应激对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影响 | 第28页 |
1.4.6 断奶应激对急性期蛋白的影响 | 第28-29页 |
1.5 断奶应激中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机理 | 第29-34页 |
1.5.1 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 | 第29-30页 |
1.5.2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的调控 | 第30-32页 |
1.5.3 糖皮质激素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 | 第32-33页 |
1.5.4 糖皮质激素的致炎作用 | 第33页 |
1.5.5 糖皮质激素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 第33-3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代乳粉饲喂量和断奶日龄对羔羊生产性能和瘤胃功能的影响 | 第37-61页 |
2.1 前言 | 第37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2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 第38页 |
2.2.3 生产性能测定 | 第38页 |
2.2.4 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2.2.5 营养物质消化率测定 | 第39-40页 |
2.2.6 瘤胃组织形态学 | 第40页 |
2.2.7 瘤胃发酵参数和酶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2.8 微生物DNA提取 | 第40页 |
2.2.9 16S rRNA基因测序 | 第40-42页 |
2.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8页 |
2.3.1 代乳粉饲喂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2.3.2 代乳粉饲喂对羔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2.3.3 代乳粉饲喂对羔羊瘤胃组织形态学、发酵参数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2.3.4 瘤胃微生物16S rRNA基因测序质量和Alpha多样性 | 第52-54页 |
2.3.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4页 |
2.3.6 代乳粉对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第54-58页 |
2.4 讨论 | 第58-60页 |
2.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代乳粉饲喂量对小肠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 | 第61-85页 |
3.1 前言 | 第61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61-66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3.2.2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第61页 |
3.2.3 样品采集 | 第61页 |
3.2.4 肠道组织形态学和消化酶活性分析 | 第61-62页 |
3.2.5 肠道组织RNA提取和反转录 | 第62页 |
3.2.6 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62-63页 |
3.2.7 转录组测序 | 第63-64页 |
3.2.8 测序下机数据处理及质控 | 第64-65页 |
3.2.9 参考基因组比对和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第65-66页 |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9页 |
3.3.1 空肠组织形态学和消化酶活性 | 第66页 |
3.3.2 测序序列统计及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66-67页 |
3.3.3 基因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 第67-68页 |
3.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与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68-71页 |
3.3.5 基因模块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 第71-72页 |
3.3.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第72-79页 |
3.4 讨论 | 第79-84页 |
3.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断奶应激影响幼龄反刍动物免疫功能的Meta分析 | 第85-100页 |
4.1 前言 | 第8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85-87页 |
4.2.1 文献检索 | 第85页 |
4.2.2 文献筛选 | 第85-86页 |
4.2.3 数据提取 | 第86页 |
4.2.4 数据特征 | 第86页 |
4.2.5 统计方法 | 第86-8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8页 |
4.3.1 断奶后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Meta分析 | 第87-88页 |
4.3.2 断奶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的Meta分析 | 第88-89页 |
4.3.3 断奶后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的Meta分析 | 第89-90页 |
4.3.4 断奶后血液中单核细胞数的Meta分析 | 第90-91页 |
4.3.5 断奶后血液中皮质醇浓度的Meta分析 | 第91-92页 |
4.3.6 断奶前后血液中触珠蛋白浓度的Meta分析 | 第92-93页 |
4.3.7 断奶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的Meta分析 | 第93-94页 |
4.3.8 敏感性分析 | 第94-96页 |
4.3.9 发表偏倚 | 第96-98页 |
4.4 讨论 | 第98-99页 |
4.5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代乳粉饲喂量对羔羊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00-117页 |
5.1 前言 | 第100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3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100页 |
5.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100页 |
5.2.3 样品采集 | 第100-101页 |
5.2.4 血液学分析 | 第101页 |
5.2.5 血液中激素、急性期蛋白和TNFα浓度分析 | 第101页 |
5.2.6 RNA提取和反转录 | 第101页 |
5.2.7 荧光定量PCR | 第101-102页 |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5.3.1 代乳粉饲喂量对血浆中激素、触珠蛋白和TNFα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5.3.2 代乳粉饲喂量对血细胞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5.3.3 代乳粉饲喂量对血液中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5.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112-113页 |
5.4 讨论 | 第113-116页 |
5.5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代乳粉饲喂量对羔羊小肠炎症反应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117-133页 |
6.1 前言 | 第117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17-118页 |
6.2.1 试验设计 | 第117页 |
6.2.2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第117页 |
6.2.3 样品采集 | 第117-118页 |
6.2.4 空肠组织形态学 | 第118页 |
6.2.5 肠道组织总RNA提取及c DNA反转录 | 第118页 |
6.2.6 荧光定量PCR | 第118页 |
6.2.7 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 | 第118页 |
6.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1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30页 |
6.3.1 空肠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分析 | 第118-119页 |
6.3.2 空肠粘膜和食糜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6.3.3 空肠粘膜和食糜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第121-128页 |
6.3.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128-130页 |
6.4 讨论 | 第130-132页 |
6.5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页 |
7.2 创新点 | 第13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153页 |
二、参与课题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