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声学工程论文--振动、噪声及其控制论文--振动和噪声的控制及其利用论文

压电驱动型主动隔振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1.1 课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2 隔振技术研究发展现状第16-22页
        1.2.1 被动隔振第17-18页
        1.2.2 半主动隔振第18-19页
        1.2.3 主动隔振第19-21页
        1.2.4 智能作动器种类选择第21-22页
    1.3 压电陶瓷作动器迟滞补偿研究分析第22-27页
        1.3.1 迟滞非线性建模方法第22-26页
        1.3.2 迟滞补偿控制理论与方法第26-2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单轴主动隔振平台的建模与控制及仿真第29-45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隔振特性分析第29-36页
        2.2.1 隔振标准分析第29-31页
        2.2.2 被动隔振特性分析第31-32页
        2.2.3 主动隔振特性分析第32-36页
    2.3 控制策略概述第36-38页
        2.3.1 PID控制第36-37页
        2.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第37-38页
    2.4 主动隔振控制仿真第38-44页
        2.4.1 单轴主动隔振平台建模第38-40页
        2.4.2 PID主动隔振第40-41页
        2.4.3 MRAC主动隔振第41-43页
        2.4.4 MRAC+PID主动隔振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压电陶瓷作动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辨识第45-60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预紧压电陶瓷堆叠作动器建模第45-49页
        3.2.1 传统B-W迟滞模型第45-46页
        3.2.2 改进B-W迟滞模型第46-48页
        3.2.3 完整模型第48-49页
    3.3 参数辨识方法第49-52页
        3.3.1 线性部分辨识第50页
        3.3.2 迟滞部分辨识第50-52页
    3.4 实验研究第52-59页
        3.4.1 实验方案第52-53页
        3.4.2 线性模型辨识第53-54页
        3.4.3 迟滞非线性模型辨识第54-58页
        3.4.4 完整模型验证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预紧压电陶瓷堆叠作动器的迟滞补偿控制第60-76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基于B-W迟滞逆模型的前馈控制第60-64页
        4.2.1 前馈控制简介第60-61页
        4.2.2 前馈控制器设计第61-62页
        4.2.3 数值仿真第62-64页
    4.3 基于B-W迟滞逆模型的复合控制第64-67页
        4.3.1 复合控制原理第64-65页
        4.3.2 性能指标第65页
        4.3.3 仿真与分析第65-67页
    4.4 无需构建迟滞逆模型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第67-74页
        4.4.1 问题的提出第67页
        4.4.2 线性自抗扰控制简介第67-69页
        4.4.3 控制器设计第69-71页
        4.4.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证明第71-72页
        4.4.5 仿真与分析第72-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单轴主动隔振平台的实验设计与研究第76-88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航天器干扰源分析第76-77页
    5.3 平台结构设计第77-78页
    5.4 控制系统设计第78-83页
        5.4.1 基于Simulink的实时系统第78-79页
        5.4.2 多功能I/O设备第79页
        5.4.3 电压放大模块第79-80页
        5.4.4 传感器第80-83页
    5.5 实验研究第83-87页
        5.5.1 实验方案第83-84页
        5.5.2 开环测试第84-85页
        5.5.3 闭环测试第85-87页
    5.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1页
    6.1 总结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致谢第98-9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固接带状金属箔的工艺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超疏水超亲油不锈钢网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