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多孔钒基电极材料的制备、电化学性能及优化机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9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3-18页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3-15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5-18页
    1.3 钒基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18-34页
        1.3.1 钒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8-29页
        1.3.2 钒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9-34页
    1.4 多孔电极材料的结构特性与电化学性能优化机制第34-37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7-39页
        1.5.1 选题意义第3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9页
第2章 多孔 Li_3V_2(PO_4)_3 正极材料设计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39-76页
    2.1 引言第39-40页
    2.2 实验部分第40-44页
        2.2.1 碳修饰多孔 Li_3V_2(PO_4)_3 微米球的制备第40-41页
        2.2.2 三维多孔分级 Li_3V_2(PO_4)_3/C 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1页
        2.2.3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1-44页
    2.3 碳修饰多孔 Li_3V_2(PO_4)_3 微米球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第44-55页
        2.3.1 碳修饰多孔 Li_3V_2(PO_4)_3 微米球的表征与形成机理第44-49页
        2.3.2 碳修饰多孔 Li_3V_2(PO_4)_3 微米球的电化学性能第49-55页
    2.4 三维多孔分级 Li_3V_2(PO_4)_3/C 纳米材料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第55-74页
        2.4.1 三维多孔分级 Li_3V_2(PO_4)_3/C 纳米材料的表征与形成机理第55-64页
        2.4.2 三维多孔分级 Li_3V_2(PO_4)_3/C 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64-71页
        2.4.3 三维多孔分级 Li_3V_2(PO_4)_3/C 纳米材料的性能优化机制第71-74页
    2.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3章 三维多孔 LiMnPO_4·Li_3V_2(PO_4)_3/C 复合材料设计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76-96页
    3.1 引言第76-77页
    3.2 实验部分第77-78页
        3.2.1 三维多孔 LiMnPO_4·Li_3V_2(PO_4)_3/C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77-78页
        3.2.2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8页
    3.3 三维多孔 LiMnPO_4·Li_3V_2(PO_4)_3/C 复合材料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第78-94页
        3.3.1 三维多孔 LiMnPO_4·Li_3V_2(PO_4)_3/C 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形成机理第78-88页
        3.3.2 三维多孔 LiMnPO_4·Li_3V_2(PO_4)_3/C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88-94页
    3.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4章 多孔钒酸钴负极材料设计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96-133页
    4.1 引言第96-97页
    4.2 实验部分第97-100页
        4.2.1 石墨烯导向多孔 Co2V2O7 纳米片的制备第97-98页
        4.2.2 内连续中空介孔 Co3V2O8 纳米球的制备第98-99页
        4.2.3 材料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9-100页
    4.3 石墨烯导向多孔 Co2V2O7 纳米片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第100-116页
        4.3.1 石墨烯导向多孔 Co2V2O7 纳米片的表征与形成机理第100-106页
        4.3.2 石墨烯导向多孔 Co2V2O7 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第106-114页
        4.3.3 石墨烯导向多孔 Co2V2O7 纳米片的性能优化机制第114-116页
    4.4 内连续中空介孔 Co3V2O8 纳米球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第116-131页
        4.4.1 内连续中空介孔 Co3V2O8 纳米球的表征与形成机理第116-123页
        4.4.2 中空多孔 Co3V2O8 纳米球的电化学性能第123-129页
        4.4.3 内连续中空介孔 Co3V2O8 纳米球的性能优化机制第129-131页
    4.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7页
    5.1 结论第133-135页
    5.2 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2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第152-153页
博士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腔内照射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淋巴管肌瘤病患者妊娠状况研究及肺纤维化过程中自噬变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