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18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依据 | 第20-32页 |
第一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20-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 第20-22页 |
二、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25-28页 |
一、应对外来文化挑战的需要 | 第26页 |
二、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的需要 | 第26-27页 |
三、新时代纠正错误历史观点的需要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背景 | 第28-32页 |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工作经历中的积累 | 第29-32页 |
第二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32-52页 |
第一节 梳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 第32-34页 |
一、重新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 第32-33页 |
二、深刻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 第34-39页 |
一、弘扬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的传统美德 | 第34-36页 |
二、坚定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政治理念与社会理想 | 第36-39页 |
第三节 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定位 | 第39-43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第39-40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 第40-41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命脉 | 第41-42页 |
四、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 | 第42-43页 |
第四节 阐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 第43-45页 |
一、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 第43-44页 |
二、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第44页 |
三、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第44-45页 |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45-46页 |
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提出 | 第45-46页 |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 | 第46页 |
第六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特点 | 第46-52页 |
一、全面性 | 第46-47页 |
二、世界性 | 第47-48页 |
三、创新性 | 第48-49页 |
四、时代性 | 第49页 |
五、人民性 | 第49-52页 |
第三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意义 | 第52-58页 |
第一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意义 | 第52-54页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52-53页 |
二、深化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 | 第53页 |
三、为中华文化适应时代发展指明方向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践意义 | 第54-58页 |
一、引领国民价值导向,促进道德建设 | 第54-55页 |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 第55页 |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第55-56页 |
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