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章 1977—1989: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段 | 第17-26页 |
第一节 时段划分的依据 | 第17-21页 |
一、1977—1980 年:以革命的名义礼赞 | 第19-20页 |
二、1980—1989 年:符号化表意的深化和拓展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符号学理论的介入: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一个创新性构想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1977—1989 年少数民族电影类型分析 | 第26-44页 |
第一节 歌舞片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历史片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革命片 | 第28-32页 |
第四节 生活片 | 第32-40页 |
第五节 儿童片 | 第40-41页 |
第六节 探索片 | 第41-42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符号化影像及其符号学意义 | 第44-64页 |
第一节 符号化的人物形象 | 第44-48页 |
一、符号化的女性形象 | 第44-46页 |
二、符号化的英雄形象 | 第46-47页 |
三、符号化的坏蛋形象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符号化的生态景观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符号化的民俗 | 第49-50页 |
一、符号化的仪式 | 第49-50页 |
二、符号化的信仰 | 第50页 |
第四节 符号化的民族艺术 | 第50-53页 |
一、符号化的节日盛会 | 第51页 |
二、符号化的民族歌舞 | 第51-53页 |
第五节 符号化的民族建筑 | 第53页 |
第六节 符号学意义 | 第53-64页 |
一、叙事的符号化与符号化的叙事 | 第54-57页 |
二、符号化的影像世界是权力话语的建构 | 第57-61页 |
三、权力话语:民族文化景观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 第61-63页 |
四、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本时段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意蕴 | 第64-71页 |
第一节 符号功能:从再现到表意 | 第64-65页 |
第二节 符号与作为美感的影像世界 | 第65页 |
第三节 从启蒙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 | 第65-66页 |
第四节 1977—1989 年少数民族电影的符号化美学特征 | 第66-69页 |
一、形式性 | 第66-67页 |
二、承继性 | 第67页 |
三、独特性 | 第67-68页 |
四、多义性 | 第68-69页 |
第五节 本时段少数民族电影的成就及不足 | 第69-70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