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来源 | 第11-12页 |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论文课题来源 | 第12页 |
| 二、商业风情街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三)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第16-20页 |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6-19页 |
| (二)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19页 |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注释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哈尔滨地域风情商业街的发展概况及类型 | 第21-31页 |
| 一、哈尔滨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 第21-24页 |
| (一)哈尔滨城市近代发展背景 | 第21页 |
| (二)哈尔滨商业街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 二、风情街设计主题风格的趋势 | 第24-27页 |
| (一)中式特色风情街 | 第24-25页 |
| (二)异域特色风情街 | 第25-27页 |
| 三、哈尔滨地域性建筑设计风格与特点 | 第27-29页 |
| (一)欧式元素 | 第27-28页 |
| (二)地域性特色与传统文化 | 第28页 |
| (三)哈尔滨商业风情街建筑的设计风格 | 第28-29页 |
| 四、风情街与商业街的特点分析 | 第29页 |
| 五、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注释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商业风情街建设的重要性与设计要点分析 | 第31-39页 |
| 一、风情街与城市形象 | 第31-33页 |
| (一)风情街文化 | 第31页 |
| (二)城市形象与商业风情街 | 第31-33页 |
| 二、受众对商业风情街的需求 | 第33-37页 |
| (一)消费群体 | 第33-34页 |
| (二)功能与类型 | 第34-35页 |
| (三)风情街选址 | 第35-36页 |
| (四)商业风情街主题风格 | 第36-37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37页 |
| 注释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基于哈尔滨地域性特色的商业风情街案例分析 | 第39-53页 |
| 一、“中华巴洛克”——中西合璧的风情街 | 第39-47页 |
| (一)街区概况 | 第39-40页 |
| (二)历史背景与老街区风格 | 第40-45页 |
| (三)改建后的风情街面貌 | 第45-47页 |
| 二、关东古巷——闯关东特色的风情街 | 第47-51页 |
| (一)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 (二)民俗文化与历史文脉 | 第48-49页 |
| (三)装饰设计风格分析 | 第49-51页 |
| (四)商业业态分析 | 第51页 |
| 三、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注释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哈尔滨地域性特色文化的传承与未来风情街建设的建议 | 第53-59页 |
| 一、哈尔滨地域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53-55页 |
| (一)城区老建筑的保护 | 第53-54页 |
| (二)老街区的保护 | 第54页 |
| (三)城市文脉的传承 | 第54-55页 |
| 二、对哈尔滨风情街建设的建议 | 第55-57页 |
| (一)现存问题 | 第55页 |
| (二)风格的统一性 | 第55-56页 |
| (三)历史性发展原则 | 第56页 |
| (四)民俗性的体现 | 第56-57页 |
| (五)环境因素的作用 | 第57页 |
| 三、对未来建设的展望 | 第57-58页 |
| 四、本章小结 | 第58页 |
| 注释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