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典型硝铵类物质的性质 | 第15-21页 |
1.3.1 物理性质 | 第15-18页 |
1.3.2 热分解性 | 第18-20页 |
1.3.3 爆炸性 | 第20-2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1.4.1 硝铵类物质热分解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2 硝铵类物质热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4.3 硝铵类物质爆炸抑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5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硝铵类物质热分解动力学及自加速热解温度研究 | 第35-72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35-38页 |
2.2 动力学模型 | 第38-45页 |
2.2.1 积分法 | 第38-40页 |
2.2.2 微分法 | 第40-41页 |
2.2.3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 | 第41-45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5-51页 |
2.3.1 实验样品 | 第45-46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46-48页 |
2.3.3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71页 |
2.4.1 敞开与密闭环境对硝酸铵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 第51-54页 |
2.4.2 质量对硝酸铵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 第54-56页 |
2.4.3 气氛对硝酸铵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 第56-58页 |
2.4.4 升温速率对硝酸铵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 第58-62页 |
2.4.5 气体流量对硝酸铵热分解行为的影响 | 第62-65页 |
2.4.6 空气和氮气中热分解产物分析 | 第65-67页 |
2.4.7 热分解动力学参数 | 第67-69页 |
2.4.8 自加速热解温度 | 第69-7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添加剂对硝酸铵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72-114页 |
3.1 添加剂的选取 | 第72-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77-7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112页 |
3.3.1 硝酸铵和添加剂热稳定性影响 | 第79-85页 |
3.3.2 添加剂对硝酸铵热稳定性影响 | 第85-11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优选抑制剂混合物的结构表征与热解产物的研究 | 第114-131页 |
4.1 热分析仪器在研究材料热解机理中的应用 | 第114-11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5-118页 |
4.2.1 实验样品 | 第115-11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116-11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9页 |
4.3.1 硝酸铵和其混合样的形貌表征 | 第118-119页 |
4.3.2 硝酸铵混合物热分解产物的热重-质谱分析 | 第119-127页 |
4.3.3 硝酸铵混合物热分解产物的热重-红外分析 | 第127-12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优选抑制剂对硝酸铵爆炸感度的研究 | 第131-143页 |
5.1 爆发点测试原理 | 第131-132页 |
5.2 撞击感度原理 | 第132页 |
5.3 摩擦感度原理 | 第132页 |
5.4 实验部分 | 第132-136页 |
5.4.1 实验样品 | 第132页 |
5.4.2 实验仪器 | 第132-134页 |
5.4.3 实验方法 | 第134-136页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6-142页 |
5.5.1 抑制剂对硝酸铵热感度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5.5.2 抑制剂对硝酸铵撞击感度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5.5.3 抑制剂对硝酸铵摩擦感度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6.1 结论 | 第143-144页 |
6.2 创新点 | 第144页 |
6.3 展望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