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压异常论文--高血压论文

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效果经济学评价

摘要第10-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第19-20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20-27页
    1 高血压的流行现况及疾病负担第20-21页
    2 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现况及危害第21-23页
    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研究情况第23-24页
    4 高血压前期研究中的Markov模型应用第24-25页
    5 本研究的切入点和设计第25-27页
第二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的研究方法第27-47页
    1 研究对象第27-29页
        1.1 研究地区第27页
        1.2 高血压前期的诊断标准第27页
        1.3 高血压前期人群筛查和干预样本量第27-28页
        1.4 高血压前期社区干预入组标准第28-29页
    2 总体设计第29页
    3 社区干预第29-37页
        3.1 干预设计第29-31页
        3.2 干预对象第31页
        3.3 对照对象第31页
        3.4 两组人群健康管理与随访第31-32页
        3.5 具体干预措施第32-33页
        3.6 干预实施第33-35页
        3.7 观察指标第35-37页
    4 质量控制第37-39页
        4.1 现场调查阶段第38页
        4.2 干预实施阶段第38页
        4.3 过程及结局评估阶段第38页
        4.4 数据管理阶段第38-39页
    5 分析方法第39-47页
        5.1 一般统计学方法第39-41页
        5.2 健康干预评价方法第41-44页
        5.3 Markov模型的应用评价远期的投入产出第44-47页
第三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第47-70页
    1 调查目的第47-48页
    2 调查方法第48页
    3 调查结果第48-63页
        3.1 基线调查人群基本情况第48-49页
        3.2 高血压前期人群分布特征第49-50页
        3.3 不同血压分组人群相关危险行为因素分布第50-51页
        3.4 高血压前期人群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第51-53页
        3.5 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第53-60页
        3.6 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聚集性分析第60页
        3.7 高血压前期人群生活方式与血压等指标的典则相关分析第60-61页
        3.8 高血压及前期人群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第61-62页
        3.9 高血压信息来源分析第62-63页
    4 讨论第63-68页
        4.1 高血压前期的分布特征第63-64页
        4.2 中心型肥胖、超重或肥胖、吸烟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第64-66页
        4.3 高血压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文化水平的影响第66-67页
        4.4 Bayesian模型平均法等多元统计方法在高血压前期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第67-68页
    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效果评价第70-87页
    1 评价目的第70页
    2 评价方法第70页
    3 干预结果第70-80页
        3.1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前期人群入组情况第70-71页
        3.2 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第71-72页
        3.3 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转归情况第72-73页
        3.4 干预组和对照组正常血压转归率情况第73页
        3.5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值指标变化情况第73-75页
        3.6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BMI和腰围指标变化情况第75-76页
        3.7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活方式指标变化情况第76-78页
        3.8 干预组和对照组行为变化自我评估情况第78-79页
        3.9 干预组和对照组效用值评价结果第79-80页
        3.10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取得效益分析第80页
    4 讨论第80-85页
        4.1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血压转归效果,达到项目设计目的,优于对照第81-82页
        4.2 运动量、BMI等指标干预效果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第82-83页
        4.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效用分析第83-85页
        4.4 高血压前期4年健康干预的效益显著第85页
    5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效果总结第85-87页
第五章 高血压前期干预措施的投入产出分析第87-123页
    1 研究目的第87-88页
    2 研究方法第88-96页
        2.1 成本测算第88-89页
        2.2 拟合高血压前期的Markov干预模型第89-94页
        2.3 成本效果分析第94页
        2.4 成本效用分析第94-95页
        2.5 成本效益分析第95页
        2.6 敏感性分析第95-96页
    3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96页
    4 研究结果第96-111页
        4.1 干预的投入成本第96-99页
        4.2 Markov模型拟合结果第99-100页
        4.3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队列模拟结果第100-101页
        4.4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与不干预方案Monte Carlo拟合结果第101-102页
        4.5 高血压前期干预方案的策略选择第102-103页
        4.6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成本效果第103-104页
        4.7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成本效用第104页
        4.8 高血压前期干预方案的成本效益第104-105页
        4.9 敏感性分析第105-110页
        4.10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的影响因素Tornado分析第110-111页
    5 讨论第111-120页
        5.1 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的成本优势明显第112-114页
        5.2 Markov模型拟合显示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是优势策略,成本低,效益高第114-115页
        5.3 成本效果、效用分析体现出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方案的优势第115-117页
        5.4 高血压前期人群干预的成本效益比远大于高血压人群的干预第117页
        5.5 敏感性分析支持基于社区的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与随访干预策略第117-119页
        5.6 模型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第119-120页
    6 高血压前期人群社区干预方案投入产出分析总结第120-123页
第六章 主要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第123-131页
    1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研究的结论第123-127页
        1.1 高血压前期人群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聚集性第123页
        1.2 设立干预目标,确保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有效性第123-124页
        1.3 高血压前期健康管理和随访干预短期效果明显第124页
        1.4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投入少,取得ICER、QALYs等优于不干预方案第124-125页
        1.5 群组干预模式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优势第125-127页
    2 政策建议第127-131页
        2.1 鉴于血压升高的危害,应对高血压前期“提前”干预第127页
        2.2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的成本优势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筛查和干预的实际意义第127-128页
        2.3 群组干预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建议第128页
        2.4 契约关系是健康管理与随访管理的核心第128-129页
        2.5 创新专注于改变行为,可持续性的健康行为模式是健康干预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第129页
        2.6 健康干预项目的目标设定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第129-131页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31-136页
    1 研究的创新第131-133页
        1.1 研究设计的创新第131页
        1.2 高血压前期人群健康干预方式进步第131-132页
        1.3 高血压前期健康干预效果综合性评价第132页
        1.4 综合的统计方法学应用第132-133页
    2 不足之处第133-136页
        2.1 缺少对高血压前期的进一步分期第133页
        2.2 样本量估算和统计中对于组内相关性的分析不到位第133-134页
        2.3 信息收集过程中的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倚第134页
        2.4 干预效果不到位原因分析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综述第148-167页
    参考文献第160-167页
附录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腔鳞状细胞癌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病例报告
下一篇:大块充填树脂对Ⅰ类洞和Ⅱ类洞修复体内部适应性的影响&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