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基本概念 | 第14-18页 |
·网络拥塞和拥塞控制 | 第14-15页 |
·互联网的网络模型 | 第15页 |
·拥塞发生的原因 | 第15-16页 |
·拥塞控制算法设计的难点 | 第16-17页 |
·拥塞控制的性能指标 | 第17-18页 |
·TCP拥塞控制机制 | 第18-22页 |
·TCP拥塞控制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经典TCP拥塞控制算法 | 第19-21页 |
·TCP拥塞控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分类 | 第22-28页 |
·基于路由器和基于端系统的拥塞控制机制 | 第22-26页 |
·高速网络的拥塞控制机制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自适应的基于时延的拥塞控制机制 | 第29-45页 |
·基于时延的端系统拥塞控制机制的不足 | 第29-31页 |
·PERT | 第31-34页 |
·PERT的概述 | 第31-33页 |
·PERT拥塞控制机制的不足 | 第33-34页 |
·MPERT—对PERT的改进 | 第34-43页 |
·吞吐率分析 | 第34-37页 |
·α参数的调节 | 第37-38页 |
·β参数的调节 | 第38页 |
·MPERT的速率模式 | 第38-39页 |
·MPERT算法描述 | 第39-43页 |
·MPERT实现中的几点说明 | 第43-44页 |
·丢包率p和提前响应率p’的计算方法和“过时”更新问题 | 第43-44页 |
·最大排队时延q_(max)的初始化问题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45-64页 |
·异构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第46-53页 |
·流混合比例的变化 | 第47-48页 |
·在50-50混合比例下,流总数的变化 | 第48-50页 |
·在50-50混合比例下,瓶颈链路缓冲大小的变化 | 第50-52页 |
·与非响应流共存 | 第52-53页 |
·同构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第53-59页 |
·短时持续流(web流)的影响 | 第53-55页 |
·长时持续流(ftp流)的影响 | 第55-56页 |
·RTT的变化 | 第56页 |
·多瓶颈链路 | 第56-57页 |
·小缓冲区的影响 | 第57-58页 |
·多流汇聚时的收敛性能 | 第58-59页 |
·在高速网络中与无线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在高速网络中 | 第59-61页 |
·对无线信道误码的鲁棒性 | 第61-62页 |
·路由器队列机制的影响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本文总结 | 第64页 |
·工作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