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多维度视角下的反恐警务合作 | 第17-27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2.1.1 恐怖主义 | 第17-18页 |
2.1.2 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知 | 第18-20页 |
2.1.3 反恐警务合作 | 第20-21页 |
2.2 推进反恐警务合作的多维度分析 | 第21-27页 |
2.2.1 经济学维度 | 第21-22页 |
2.2.2 公共产品维度 | 第22-25页 |
2.2.3 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 | 第25-27页 |
3 我国及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态势分析 | 第27-40页 |
3.1 不同时期中国与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态势分析 | 第27-30页 |
3.1.1 “9·11”事件前中国与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态势 | 第27-28页 |
3.1.2 “9·11”事件后中国与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态势 | 第28-30页 |
3.2 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 | 第30-33页 |
3.2.1 恐怖组织数量众多 | 第30-31页 |
3.2.2 恐怖分子背景层次多样化 | 第31页 |
3.2.3 恐怖手段的多样性 | 第31-32页 |
3.2.4 袭击目标的多元性 | 第32-33页 |
3.3 东盟区域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 第33-40页 |
3.3.1 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的冲突 | 第33-35页 |
3.3.2 域内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 第35-36页 |
3.3.3 区域内外激进思想的合流 | 第36-38页 |
3.3.4 边境安全和出入境、移民管控的短板 | 第38页 |
3.3.5 与其他跨国犯罪形成共生关系 | 第38-40页 |
4 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的进程与状况分析 | 第40-50页 |
4.1 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的发展进程 | 第40-47页 |
4.1.1 萌芽期(1990年-2001年) | 第40-42页 |
4.1.2 起步期(2001年-2011年) | 第42-43页 |
4.1.3 发展期(2011年至今) | 第43-47页 |
4.2 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的制约因素 | 第47-50页 |
4.2.1 “重交流”而“轻行动” | 第47-48页 |
4.2.2 情报信息交流不畅 | 第48页 |
4.2.3 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 第48页 |
4.2.4 大国博弈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5 政治信任的影响 | 第49-50页 |
5 加强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的路径与前瞻 | 第50-60页 |
5.1 域外大国与东盟开展反恐合作的经验 | 第50-52页 |
5.1.1 美国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 第50-51页 |
5.1.2 日本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 第51页 |
5.1.3 澳大利亚与东盟的反恐合作 | 第51-52页 |
5.1.4 域外大国与东盟反恐合作经验小结 | 第52页 |
5.2 完善顶层设计,打造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机制 | 第52-56页 |
5.2.1 构建反恐合作法律基础,保障反恐警务合作 | 第52-53页 |
5.2.2 完善情报交流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 第53-54页 |
5.2.3 加强公共产品供给,保障反恐警务合作 | 第54页 |
5.2.4 建立金融管控合作机制,斩断恐怖组织资金链 | 第54-55页 |
5.2.5 构建网络反恐合作机制,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传播 | 第55-56页 |
5.3 拓展反恐途径,增强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实效 | 第56-58页 |
5.3.1 加强边境管控合作,阻止恐怖分子“回流” | 第56-57页 |
5.3.2 发挥公安院校价值,助力反恐警务合作 | 第57-58页 |
5.4 中国与东盟反恐警务合作的展望 | 第58-60页 |
5.4.1 增进政治互信,凝聚反恐警务合作共识 | 第58-59页 |
5.4.2 注重务实合作,打造高效的合作机制 | 第59页 |
5.4.3 以反恐警务合作为纽带,扩大警务合作领域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