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建筑结构抗火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2 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后抗震性能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结构抗火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多因素耦合状态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结构研究现况 | 第16-17页 |
1.2.3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抗火的研究现况 | 第17页 |
1.3 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高温后抗震性能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1页 |
第2章 锈蚀钢筋和混凝土火灾后性能分析 | 第21-39页 |
2.1 锈蚀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21-25页 |
2.1.1 钢筋锈蚀 | 第21-22页 |
2.1.2 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 | 第22-25页 |
2.1.2.1 锈蚀钢筋强度 | 第22-23页 |
2.1.2.2 锈蚀钢筋变形 | 第23页 |
2.1.2.3 粘结性能 | 第23-25页 |
2.2 钢筋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 | 第25-34页 |
2.2.1 高温后钢筋强度 | 第25-27页 |
2.2.2 高温后钢筋弹性模量 | 第27页 |
2.2.3 高温后钢筋本构关系 | 第27-28页 |
2.2.4 高温后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28-31页 |
2.2.5 高温后混凝土抗拉强度 | 第31页 |
2.2.6 高温后混凝土弹性模量 | 第31-33页 |
2.2.7 高温后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33-34页 |
2.3 钢筋混凝土高温热工性能 | 第34-38页 |
2.3.1 混凝土导热系数λ_c | 第34-35页 |
2.3.2 混凝土比热C_c | 第35-36页 |
2.3.3 混凝土热膨胀系数α_c | 第36页 |
2.3.4 钢筋导热系数λ_s | 第36-37页 |
2.3.5 钢筋热膨胀系数α_s | 第37页 |
2.3.6 比热C_s和质量密度ρ_s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3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柱高温试验 | 第39-61页 |
3.1 构件设计制作 | 第39-41页 |
3.2 材料性能 | 第41-44页 |
3.3 氯离子侵蚀试验 | 第44-51页 |
3.3.1 试验设计与试验测量 | 第44-46页 |
3.3.2 试验现象及分析 | 第46-48页 |
3.3.3 钢筋锈蚀率测定 | 第48-51页 |
3.4 火灾试验 | 第51-59页 |
3.4.1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3.4.2 试验现象与分析 | 第52-55页 |
3.4.3 温度曲线 | 第55-59页 |
3.4.3.1 构件截面温度场分布 | 第55-58页 |
3.4.3.2 不同构件同一截面温度场比较 | 第58-59页 |
3.4.4 轴向变形 | 第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后抗震试验 | 第61-79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61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61-65页 |
4.2.1 加载装置 | 第61-64页 |
4.2.2 加载制度 | 第64页 |
4.2.3 试验步骤 | 第64-65页 |
4.3 试验现象分析 | 第65-71页 |
4.4 抗震性能分析 | 第71-78页 |
4.4.1 滞回曲线 | 第71-74页 |
4.4.2 骨架曲线 | 第74-75页 |
4.4.3 刚度与延性分析 | 第75-77页 |
4.4.4 滞回耗能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火灾后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 第79-97页 |
5.1 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本构模型 | 第79-82页 |
5.1.1 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79-81页 |
5.1.2 钢筋本构关系 | 第81-82页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2-87页 |
5.2.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82-85页 |
5.2.2 损伤因子施加 | 第85-87页 |
5.3 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87-95页 |
5.3.1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87-89页 |
5.3.2 力学参数对比分析 | 第89-91页 |
5.3.3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第91-92页 |
5.3.4 滞回耗能对比分析 | 第92-93页 |
5.3.5 应力变形分析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7-99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