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1.4.1 价值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实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概述 | 第15-29页 |
2.1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的含义 | 第15页 |
2.2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的运行现状 | 第15-20页 |
2.2.1 程序方面上的对接 | 第15-17页 |
2.2.2 人员方面上的对接 | 第17-18页 |
2.2.3 组织方面上的对接 | 第18页 |
2.2.4 效力方面上的对接 | 第18-19页 |
2.2.5 场所方面上的对接 | 第19-20页 |
2.3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能动司法理论 | 第20-21页 |
2.3.2 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 | 第21-22页 |
2.4 诉调对接解决家事纠纷的现实意义 | 第22-27页 |
2.4.1 符合家事纠纷特性 | 第22-23页 |
2.4.2 弥补现有诉讼模式的局限性 | 第23-26页 |
2.4.3 对家事纠纷审判改革具有促进作用 | 第26-27页 |
2.4.4 符合当事人的内在需求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3.1 对接程序方面的问题 | 第29-32页 |
3.1.1 适合调解的家事纠纷类型不明确 | 第29-30页 |
3.1.2 诉前调解的强制性不够 | 第30页 |
3.1.3 对接程序规定不细致 | 第30-32页 |
3.2 家事调解组织人员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1 义务责任不明确 | 第32页 |
3.2.2 调解人员素质并不高 | 第32页 |
3.2.3 缺乏必要的监督 | 第32-33页 |
3.3 对接中缺乏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 | 第33页 |
3.4 整体联动性不足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的比较研究 | 第35-42页 |
4.1 美国 | 第35-36页 |
4.2 日本 | 第36-37页 |
4.3 德国 | 第37-38页 |
4.4 澳大利亚 | 第38-39页 |
4.5 我国台湾地区 | 第39-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家事纠纷诉调对接的完善建议 | 第42-48页 |
5.1 完善对接的程序 | 第42-43页 |
5.1.1 以是否适宜调解将家事纠纷分类 | 第42页 |
5.1.2 规定家事纠纷调解前置主义 | 第42-43页 |
5.1.3 细化对接的程序 | 第43页 |
5.2 对调解组织人员加以完善 | 第43-45页 |
5.2.1 设立准入机制 | 第43-44页 |
5.2.2 规范调解组织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 第44-45页 |
5.3 对接中加强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 | 第45页 |
5.4 增强整体联动性 | 第45-47页 |
5.4.1 提升民间机制参与对接的积极性 | 第45-46页 |
5.4.2 建立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4.3 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 第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