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2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生态学视域下的动物与动物伦理 | 第25-34页 |
2.1 生态学视域下的动物 | 第25-29页 |
2.1.1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 第25-26页 |
2.1.2 动物及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 | 第26-28页 |
2.1.3 保护动物对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 第28-29页 |
2.2 动物伦理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 第29-31页 |
2.2.1 动物伦理研究由个体拓展到物种和生态系统 | 第29-30页 |
2.2.2 动物伦理研究由人与动物对立到人与动物统一 | 第30-31页 |
2.2.3 动物伦理研究由脱离生态环境到关注生态环境 | 第31页 |
2.3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应具有的本质特征 | 第31-34页 |
2.3.1 重视动物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2.3.2 强调人和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共同体 | 第32-33页 |
2.3.3 主张人类负有保护动物的伦理责任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历史演进的生态科学背景 | 第34-51页 |
3.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 第34-39页 |
3.1.1 西方动物伦理的孕育 | 第34-35页 |
3.1.2 西方动物伦理的启蒙 | 第35-37页 |
3.1.3 西方动物伦理的确立 | 第37-39页 |
3.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演进的生态理论背景 | 第39-46页 |
3.2.1 自然观的演变 | 第39-41页 |
3.2.2 生态学的发展 | 第41-44页 |
3.2.3 环境伦理学的兴起 | 第44-46页 |
3.3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演进的生态实践背景 | 第46-51页 |
3.3.1 人与动物生态关系的演变 | 第46-48页 |
3.3.2 人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变迁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及生态学解析 | 第51-63页 |
4.1 动物工具/机器论 | 第51-53页 |
4.1.1 代表性观点 | 第51-52页 |
4.1.2 动物工具/机器论思想评析 | 第52-53页 |
4.2 动物同情论 | 第53-56页 |
4.2.1 人同情动物的行为动机 | 第53-54页 |
4.2.2 动物同情论的伦理基础 | 第54-55页 |
4.2.3 动物同情论思想评析 | 第55-56页 |
4.3 动物福利论 | 第56-60页 |
4.3.1 动物福利的概念综述 | 第56-57页 |
4.3.2 不同种类动物的福利内容 | 第57页 |
4.3.3 动物福利论的伦理基础 | 第57-59页 |
4.3.4 动物福利论思想评析 | 第59-60页 |
4.4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学解析 | 第60-63页 |
4.4.1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合理性和局限性 | 第60-61页 |
4.4.2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及生态学解析 | 第63-83页 |
5.1 动物解放论 | 第63-70页 |
5.1.1 理论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 | 第63-64页 |
5.1.2 动物解放论的基本观点 | 第64-67页 |
5.1.3 动物解放论的实践诉求 | 第67-69页 |
5.1.4 动物解放论思想评析 | 第69-70页 |
5.2 强势动物权利论 | 第70-77页 |
5.2.1 强势动物权利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70-72页 |
5.2.2 强势动物权利论的基本观点 | 第72-73页 |
5.2.3 强势动物权利论的实践诉求 | 第73-76页 |
5.2.4 强势动物权利论思想评析 | 第76-77页 |
5.3 弱势动物权利论 | 第77-80页 |
5.3.1 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 | 第77-78页 |
5.3.2 弱势动物权利论的基本观点 | 第78-79页 |
5.3.3 弱势动物权利论的实践诉求 | 第79-80页 |
5.3.4 弱势动物权利论思想评析 | 第80页 |
5.4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学解析 | 第80-83页 |
5.4.1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认为动物与人具有平等的生态地位 | 第80-82页 |
5.4.2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82-83页 |
第六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立法实践和文化传播 | 第83-97页 |
6.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立法实践 | 第83-88页 |
6.1.1 典型国家和组织的动物保护立法实践 | 第83-87页 |
6.1.2 西方动物保护立法实践的生态维度评析 | 第87-88页 |
6.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文化传播 | 第88-93页 |
6.2.1 西方动物文学蕴含的伦理思想 | 第88-91页 |
6.2.2 西方动物题材电影表达的伦理主题 | 第91-92页 |
6.2.3 西方动物伦理教育发展概览 | 第92-93页 |
6.3 西方国家动物保护实践发展的启示 | 第93-97页 |
6.3.1 思想与行动相互促进 | 第93-94页 |
6.3.2 立法和教育并重 | 第94-95页 |
6.3.3 动物保护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 | 第95-97页 |
第七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困境及生态思维路径 | 第97-106页 |
7.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代表性流派的相互关系 | 第97-98页 |
7.1.1 价值取向各有差异 | 第97-98页 |
7.1.2 伦理进化相互关联 | 第98页 |
7.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 | 第98-102页 |
7.2.1 理论困境—缺乏整体主义的道德关怀 | 第98-100页 |
7.2.2 实践困境—难以化解物种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100-102页 |
7.3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走出困境的生态思维路径 | 第102-106页 |
7.3.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的界限趋向融合 | 第103-104页 |
7.3.2 动物伦理思想将呈现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 | 第104-106页 |
第八章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的理论构建 | 第106-118页 |
8.1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理论源泉 | 第106-111页 |
8.1.1 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 | 第106-107页 |
8.1.2 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动物伦理思想的智慧 | 第107-109页 |
8.1.3 借鉴西方动物伦理理论的发展成果 | 第109-111页 |
8.2 构建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111-113页 |
8.2.1 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 第111-112页 |
8.2.2 注重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态价值 | 第112-113页 |
8.2.3 坚持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相结合 | 第113页 |
8.3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 第113-118页 |
8.3.1 尊重动物生命和天性的理念 | 第113-114页 |
8.3.2 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路径 | 第114-115页 |
8.3.3 适度利用动物的实践 | 第115-116页 |
8.3.4 实现人与动物共生共荣的目标 | 第116-118页 |
第九章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的实践探索 | 第118-129页 |
9.1 基于西方动物伦理的几种动物保护模式 | 第118-119页 |
9.1.1 反虐待动物保护模式 | 第118页 |
9.1.2 动物福利保护模式 | 第118-119页 |
9.1.3 动物权利保护模式 | 第119页 |
9.2 确立生态友好型的动物保护模式 | 第119-123页 |
9.2.1 确立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必要性 | 第119-121页 |
9.2.2 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内涵 | 第121-123页 |
9.3 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 第123-129页 |
9.3.1 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 | 第123-125页 |
9.3.2 我国动物保护现状滞后的原因分析 | 第125-126页 |
9.3.3 改善我国动物保护现状的措施建议 | 第126-129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29-130页 |
10.2 创新点 | 第130页 |
10.3 不足与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