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论文

我国“农超对接”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3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8-19页
       ·研究意义第18页
       ·研究目的第18-19页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9-21页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数据来源第21页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特点和可能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23-39页
     ·理论基础第23-31页
       ·交易费用理论第23-27页
       ·制度变迁理论第27-29页
       ·博弈论第29-31页
     ·研究现状第31-39页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第31-33页
       ·超市生鲜经营研究第33-36页
       ·农超对接研究第36页
       ·文献评述第36-39页
第三章 "农超对接"内涵与构成第39-49页
     ·"农超对接"基本内涵第39-40页
     ·"农超对接"物质载体第40-42页
       ·生鲜农产品第40页
       ·生鲜农产品特征第40-41页
       ·交易产品的延伸第41-42页
     ·"农超对接"相关主体第42-47页
       ·超市第42-43页
       ·农户第43-44页
       ·中间层组织第44-45页
       ·利益相关主体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农超对接"产生机制与演化路径第49-61页
     ·"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的制度创新第49-52页
       ·生鲜农产品一般流通模式第49-51页
       ·"农超对接"运行模式第51-52页
     ·"农超对接"产生的本质原由第52-54页
       ·交易特征适配下的治理模式选择第52-53页
       ·"农超对接"的交易成本比较优势第53-54页
     ·"农超对接"产生的基本动因第54-56页
       ·"农超对接"生发的需求动因第54-55页
       ·"农超对接"生发的供给动因第55-56页
     ·"农超对接"演化路径第56-59页
       ·初始阶段——完善品类的自营第56-57页
       ·第二阶段——确保盈利的联营第57页
       ·第三阶段——掌握控制权的供应商供货第57页
       ·第四阶段——战略谋划的"农超对接"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农超对接"运行模式剖析第61-85页
     ·"农超对接"运行模式比较第61-68页
       ·参与主体分类模式第61-64页
       ·超市采购分类模式第64-66页
       ·契约关系分类模式第66-68页
     ·超市视角下"农超对接"模式选择第68-73页
       ·参与主体分类模式第68-71页
       ·超市采购分类模式第71-72页
       ·契约关系分类模式第72-73页
     ·中间层组织——"农超对接"重要模式特征第73-79页
       ·契约构建阶段的中间层组织参与第73-77页
       ·契约执行阶段的中间层组织参与第77-79页
     ·农户视角下"农超对接"模式选择第79-83页
       ·优选模式判定标准第79-80页
       ·"中间层组织——农户"收入模型第80-82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户利益的优选模式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农超对接"超市参与行为与效果第85-93页
     ·"农超对接"超市实施举措第85-89页
       ·具体管理举措第85-86页
       ·案例研究第86-89页
     ·"农超对接"超市实施效果第89-92页
       ·综合效益第89-90页
       ·供货系统第90-91页
       ·产品品质第91页
       ·食品安全第91-92页
       ·企业竞争力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七章 "农超对接"农户参与行为与效果第93-115页
     ·数据来源第93-95页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95-98页
       ·农户基本特征第95-96页
       ·生产和销售情况第96-97页
       ·"农超对接"情况第97-98页
     ·农户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影响因素第98-101页
       ·假设提出第98-99页
       ·模型建立第99-100页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00-101页
     ·"农超对接"对农户经营收益的影响第101-107页
       ·理论探讨与假设提出第101-102页
       ·模型建立第102-104页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04-107页
     ·"农超对接"对农户安全生产的影响第107-113页
       ·理论探讨及假设提出第107-108页
       ·模型建立第108-111页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11-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八章 "农超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行为与效果第115-127页
     ·数据来源第115页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115-118页
       ·合作社基本组织特征第115-116页
       ·合作社供给产品情况第116-117页
       ·合作社销售及对接意愿第117-118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行为影响因素第118-122页
       ·理论探讨与假设提出第118-119页
       ·模型建立第119-120页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20-122页
     ·"农超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效果第122-124页
       ·市场销售第122-123页
       ·质量安全第123-124页
       ·技术管理第124页
       ·声誉效应第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7页
第九章 "农超对接"面临挑战及发展对策第127-137页
     ·"农超对接"面临的挑战第127-131页
       ·构建阶段的挑战第127-128页
       ·运行阶段的挑战第128-129页
       ·实施保障的挑战第129-130页
       ·深层制度难题第130-131页
     ·"农超对接"发展对策第131-137页
       ·实施原则第132页
       ·具体改进措施第132-137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7-141页
     ·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研究展望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8页
附录第148-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敏感受体及钙蛋白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研究--以大豆类期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