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细胞生物学论文--细胞生物化学论文

探索酵母核糖蛋白突变对细胞抗逆及寿命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前言第9-19页
    1.1 核糖体第9页
    1.2 核糖体生物合成与细胞生长第9-11页
    1.3 核糖体蛋白第11-12页
    1.4 核糖体蛋白功能第12-13页
    1.5 酵母细胞的衰老与寿命第13-14页
    1.6 营养胁迫与抗逆性第14-16页
    1.7 TOR信号通路第16-17页
    1.8 未折叠蛋白与细胞寿命第17-18页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第18-19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9-57页
    2.1 实验材料第19-34页
        2.1.1 质粒第19-21页
        2.1.2 菌种第21页
        2.1.3 酶及化学试剂第21-22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2-23页
        2.1.5 培养基的配制第23-30页
        2.1.6 试剂的配制第30-34页
        2.1.7 抗体第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57页
        2.2.1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第34-35页
        2.2.2 DNA产物纯化回收(天根超薄DNA产物纯化试剂盒)第35-36页
        2.2.3 质粒DNA纯化回收(天根质粒小提试剂盒)第36页
        2.2.4 酶切体系(NEB)第36-37页
        2.2.5 酶连体系(TaKaRa)第37页
        2.2.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37页
        2.2.7 大肠杆菌落PCR第37-38页
        2.2.8 酵母菌电转化第38-39页
        2.2.9 酵母菌落PCR第39-40页
        2.2.10 酵母总RNA的抽提第40-41页
        2.2.11 RNA变性电泳第41-42页
        2.2.12 RT-PCR第42-43页
        2.2.13 Spottingassay第43-44页
        2.2.14 酵母菌在YEPD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量第44页
        2.2.15 酵母细胞用4%多聚甲醛固定第44-45页
        2.2.16 酵母细胞内氧自由基染色第45页
        2.2.17 更换培养基实验第45-46页
        2.2.18 Westernblot第46-50页
        2.2.19 Polysome分析第50-52页
            2.2.19.1 酵母Polysomal和Non-polysomalRNA抽提第51-52页
        2.2.20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第52-53页
        2.2.21 Isolationofaggregatedprotein第53-54页
        2.2.22 银染方案第54-55页
        2.2.23 酵母菌周质蛋白的提取第55-57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57-83页
    3.1 课题前期工作介绍第57页
    3.2 实验结果第57-83页
        3.2.1 H_2O_2、NAC及低浓度rapamycin均可缓解Δ36B的生长缺陷第57-60页
        3.2.2 液体长期培养检测不同核糖体突变对其生长影响第60-61页
        3.2.3 FY251及核糖蛋白突变菌Δ36B,2A,2B,Δ36A在不同时间段的一些核糖蛋白表达量第61-63页
        3.2.4 FY251,Δ36B,2A,2B,Δ36A的氧自由基的含量第63-64页
        3.2.5 敲除酵母其他核糖体大亚基RPL7A,RPL7B,RPL11A,RPL11B的生长情况第64-65页
        3.2.6 敲除RPL36B后对RPL36A做一些改变的菌的生长情况第65-67页
        3.2.7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的核糖体组装情况第67-70页
        3.2.8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在36h时的氧自由基含量的检测第70-72页
        3.2.9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在36h时核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第72-73页
        3.2.10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在不同时期的lacZ活性第73-75页
        3.2.11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在不同的营养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第75-78页
        3.2.12 FY251,Δ36B,ADH1p-36AΔ36B,Δ36AintronΔ36B,36A+3flagΔ36B的蛋白聚集情况第78-80页
        3.2.13 FY251,Δ36B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第80-83页
第4章 讨论与展望第83-86页
    4.1 讨论第83-85页
    4.2 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hi1在斑马鱼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水利枢纽对赣江中下游鱼类群落结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