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地空宽带通信的自适应传输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本文缩略语第11-14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地空通信的发展与趋势第15-17页
    1.3 地空宽带的研究现状第17-26页
        1.3.1 地空宽带传输体制的现状及瓶颈第18-21页
        1.3.2 无线宽带自适应传输的研究现状第21-2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6-32页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6-28页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28-32页
2 地空宽带通信链路特性分析第32-42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地空宽带通信的传输业务与信道特征第32-39页
        2.2.1 地空宽带通信的业务类型第32-35页
        2.2.2 地空宽带信道特性第35-39页
    2.3 地空链路的自适应传输特性分析第39-41页
        2.3.1 ATS/AOC链路的自适应传输特性分析第39页
        2.3.2 AAC/APC的自适应传输特性分析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3 基于非数据辅助误差矢量幅度的信道质量评估第42-68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相关理论基础第43-47页
        3.2.1 NDA-EVM的基本概念第43-44页
        3.2.2 LOS环境下的信道模型第44-45页
        3.2.3 NLOS环境下的信道模型第45-47页
    3.3 MQAM信号的NDA-EVM第47-52页
        3.3.1 NDA-EVM闭合式的推导第47-51页
        3.3.2 NDA-EVM的下限第51-52页
    3.4 LOS信道环境下NDA-EVM的性能评估与分析第52-56页
        3.4.1 NDA-EVM的性能限第52-54页
        3.4.2 参数灵敏度分析第54-56页
    3.5 NLOS信道环境下NDA-EVM性能评估和分析第56-59页
        3.5.1 NDA-EVM的性能限第56-57页
        3.5.2 参数灵敏度分析第57-59页
    3.6 仿真分析第59-66页
        3.6.1 NDA-EVM对信道评估的正确性第60-61页
        3.6.2 LOS信道环境下的NDA-EVM性能第61-63页
        3.6.3 NLOS信道环境下的NDA-EVM性能第63-66页
    3.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ATS/AOC传输链路的自适应调制机制第68-82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ATS/AOC链路自适应调制模型第69-70页
    4.3 NDA-EVM与SER的关系第70-72页
    4.4 基于NDA-EVM状态机的自适应调制机制第72-75页
        4.4.1 NDA-EVM状态机第72-74页
        4.4.2 算法复杂度第74-75页
    4.5 仿真分析第75-80页
        4.5.1 巡航状态自适应调制性能第76-78页
        4.5.2 滑行、起降状态自适应调制性能第78-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AAC/APC传输链路自适应调制的跨层设计第82-106页
    5.1 引言第82-83页
    5.2 AAC/APC链路的自适应调制系统模型第83-85页
    5.3 AAC/APC链路自适应调制的MAC层第85-89页
        5.3.1 队列模型第85-88页
        5.3.2 MAC层中的丢包率第88-89页
    5.4 AAC/APC链路自适应调制的PHY层第89-94页
        5.4.1 基于NDA-EVM的FSMC信道模型第89-90页
        5.4.2 NDA-EVM与LCR的关系第90-93页
        5.4.3 当前状态下调制模式n的选择概率Pr(n)第93-94页
    5.5 基于信道FSMC的自适应调制设计第94-99页
        5.5.1 AAC/APC链路自适应调制的驻留态第95-97页
        5.5.2 AAC/APC链路自适应调制的暂稳态第97-98页
        5.5.3 算法复杂度第98-99页
    5.6 仿真分析第99-103页
        5.6.1 AAC/APC链路中调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100-101页
        5.6.2 AAC/APC链路中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第101-103页
    5.7 本章小结第103-106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6-108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106-107页
    6.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0页
附录第120-121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0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第120-121页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登记第121页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通道内光热效应致相变两相流动特性
下一篇:多焦距仿生复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