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美术片论文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研究(1926-2000)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3页
        1.2.1 中国动画史第10-11页
        1.2.2 中国妖怪学第11页
        1.2.3 日本妖怪学第11-12页
        1.2.4 形象学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目标第13页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第13-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实施方案第14页
        1.4.3 可行性研究第14页
    1.5 课题的创新性第14-16页
2 妖影初现:妖怪形象的基础建构与多元手法(1926年—1965年)第16-31页
    2.1 妖怪形象生产的历史语境第16-22页
        2.1.1 欧美“卡通”的引入第16-19页
        2.1.2 抗战文艺创作潮第19-20页
        2.1.3 上海美术制片厂成立第20-22页
    2.2 妖怪形象的类型描绘第22-28页
        2.2.1 “万氏现代妖”第22-25页
        2.2.2 “万氏古典妖”第25-28页
    2.3 中国动画电影古典题材妖怪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第28-31页
        2.3.1 民族风格创作基础的奠定第28-29页
        2.3.2 动画类型多元化的实现第29-31页
3 妖风再现:妖怪形象的民族传说与教育意义(1977年—1989年)第31-46页
    3.1 妖怪形象生产的历史语境第31-39页
        3.1.1 “文革”时期的动画电影第31-33页
        3.1.2 中国动画电影的复苏第33-35页
        3.1.3 民族特色题材的创作潮第35-37页
        3.1.4 动画系列片创作的勃兴第37-39页
    3.2 妖怪形象的类型描绘第39-43页
        3.2.1 “教育妖”:充满教育意义的儿童动画第39-41页
        3.2.2 “民族妖”:励志团结的民间传说第41-43页
    3.3 8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历史影响第43-46页
        3.3.1 受众的转变:儿童教育意义第43-44页
        3.3.2 创作方式的改变:原创逐渐代替改编第44-46页
4 妖形百变:前数字时代下妖怪形象的转型(1990年—2000年)第46-59页
    4.1 妖怪形象描绘的历史语境第46-49页
        4.1.1 国产动画观众的流逝第46-47页
        4.1.2 动画电影的开放创新第47-48页
        4.1.3 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第48-49页
    4.2 妖怪形象的类型描绘第49-56页
        4.2.1 “合家欢型”妖怪:大众审美的转变第49-53页
        4.2.2 “写实娱乐型”妖怪:香港台湾的独特创作第53-56页
    4.3 数字化时代下对中国动画电影妖怪形象的影响第56-59页
5 结语:从妖怪形象的创作流变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与未来第59-65页
    5.1 妖怪形象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的流变第60-61页
    5.2 当前动画电影创作与妖怪形象有关的问题和对策第61-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唐僧形象研究
下一篇:纪录片《路徒》故事化叙事中虚构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