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耦合原因分析及解耦方法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1.2.1 耦合原因分析过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解耦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1 冲突解决原理 | 第13-14页 |
1.2.2.2 公理设计 | 第14-15页 |
1.2.2.3 L-T矩阵 | 第15-17页 |
1.2.2.4 其它解耦方法 | 第17页 |
1.3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3.1 耦合根原因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2 常用解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3 超声波测厚仪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第二章 耦合根原因参数表达过程模型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耦合根原因分析过程 | 第22-24页 |
2.3 系统分解 | 第24-27页 |
2.3.1 功能定义及表示方法 | 第24-26页 |
2.3.2 功能分解及结构分解 | 第26-27页 |
2.4 建立物质-场模型 | 第27-30页 |
2.4.1 物质-场模型简介 | 第27-29页 |
2.4.2 建立子功能物质-场模型 | 第29页 |
2.4.3 建立系统整体物质-场模型 | 第29-30页 |
2.5 构建物理量参数网及确定耦合根原因 | 第30-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L-T矩阵与TRIZ集成的系统求解过程模型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基于L-T矩阵与TRIZ集成的系统求解过程 | 第34-37页 |
3.2.1 基于L-T矩阵的解耦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2.2 系统求解过程 | 第35-37页 |
3.3 基于L-T矩阵的解耦变量确定过程 | 第37-41页 |
3.3.1 确定耦合变量及半解变量 | 第37-38页 |
3.3.2 基于L-T矩阵的解耦变量推理 | 第38-41页 |
3.4 确定系统解 | 第41-49页 |
3.4.1 寻找实解变量并确定解耦解 | 第41-45页 |
3.4.2 确定理想解 | 第45-49页 |
3.4.2.1 理想化突破过程 | 第45-47页 |
3.4.2.2 进化两级映射 | 第47-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超声波测厚仪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超声波测厚方法简介 | 第50-54页 |
4.2.1 常用超声波测厚方法 | 第50-52页 |
4.2.2 改进时差法 | 第52-54页 |
4.3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研究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超声波测厚仪详细设计研究 | 第58-94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超声波测厚仪机械结构设计 | 第58-77页 |
5.2.1 机械结构初步设计 | 第58-59页 |
5.2.2 机械结构一次改进设计 | 第59-67页 |
5.2.2.1 初步设计耦合根原因的确定 | 第59-63页 |
5.2.2.2 初步设计系统求解 | 第63-67页 |
5.2.3 机械结构二次改进设计 | 第67-77页 |
5.2.3.1 一次改进设计耦合根原因的确定 | 第67-72页 |
5.2.3.2 一次改进设计系统求解 | 第72-77页 |
5.3 超声波测厚仪硬件电路设计 | 第77-92页 |
5.3.1 超声波发射电路设计 | 第77-80页 |
5.3.1.1 超声波探头的工作原理及选型 | 第77-78页 |
5.3.1.2 发射电路设计 | 第78-80页 |
5.3.2 超声波接收电路设计 | 第80-87页 |
5.3.3 时间计数模块 | 第87-88页 |
5.3.4 其它外围电路设计 | 第88-92页 |
5.3.4.1 温度测量模块 | 第88页 |
5.3.4.2 时钟电路设计 | 第88-89页 |
5.3.4.3 存储电路设计 | 第89页 |
5.3.4.4 执行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 第89-90页 |
5.3.4.5 键盘控制电路设计 | 第90-91页 |
5.3.4.6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第91-92页 |
5.3.4.7 电源电路设计 | 第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6.2 文章创新点 | 第95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