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及药效作用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英文缩略语第13-14页
前言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概述第15-16页
        1.1 先煎第15页
        1.2 后下第15页
        1.3 包煎第15-16页
        1.4 另煎第16页
        1.5 烊化第16页
    2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在感冒处方中应用研究进展第16-18页
        2.1 先煎法在感冒处方中应用第16-17页
        2.2 后下法在感冒处方中应用第17-18页
    3 荆芥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第18页
    4 感冒相关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第18-22页
        4.1 发热动物模型第19-20页
        4.2 致痛动物模型第20页
            4.2.1 物理刺激致痛模型第20页
                4.2.1.1 热板法第20页
                4.2.1.2 甩尾法第20页
            4.2.2 化学刺激致痛模型第20页
        4.3 咳嗽动物模型第20-21页
            4.3.1 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第20页
            4.3.2 小鼠二氧化硫吸入引咳法第20-21页
        4.4 非特异性炎症动物模型第21页
            4.4.1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第21页
            4.4.2 小鼠耳肿胀模型第21页
            4.4.3 足跖肿胀模型第21页
        4.5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第21-22页
    5 展望第22-23页
实验研究第23-40页
    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1.1 动物及饲料第23页
        1.2 药物及试剂第23-24页
        1.3 仪器第24页
    2 实验方法第24-29页
        2.1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的影响第24-26页
            2.1.1 对照品溶液制备第24页
            2.1.2 供试品溶液制备第24-25页
            2.1.3 色谱条件第25页
            2.1.4 线性考察实验第25页
            2.1.5 精密度实验第25-26页
            2.1.6 稳定性实验第26页
            2.1.7 重复性实验第26页
            2.1.8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26页
            2.1.9 阴性对照实验第26页
            2.1.10 样品含量测定第26页
        2.2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药效作用的影响第26-29页
            2.2.1 药物及试剂制备第26-27页
                2.2.1.1 荆芥汤制备第26页
                2.2.1.2 阳性对照药品制备第26-27页
                2.2.1.3 试剂制备第27页
            2.2.2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方法及实验方法第27-29页
                2.2.2.1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解热作用的影响第27页
                2.2.2.2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抗炎作用的影响第27-28页
                2.2.2.3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镇痛作用的影响第28页
                2.2.2.4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止咳作用的影响第28-29页
                2.2.2.5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免疫功能的影响第29页
    3 统计学方法第29页
    4 实验结果第29-40页
        4.1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的影响结果第29-36页
            4.1.1 选定色谱条件实验结果第29-30页
            4.1.2 线性考察实验结果第30-31页
            4.1.3 精密度实验结果第31页
            4.1.4 稳定性实验结果第31-32页
            4.1.5 重复性实验结果第32页
            4.1.6 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第32-33页
            4.1.7 阴性对照实验结果第33页
            4.1.8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第33-36页
        4.2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药效作用的影响结果第36-40页
            4.2.1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解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第36-37页
            4.2.2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抗炎作用的影响结果第37页
            4.2.3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第37-38页
            4.2.4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止咳作用的影响结果第38页
            4.2.5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第38-40页
                4.2.5.1 对脾脏、胸腺系数的影响结果第38-39页
                4.2.5.2 对脾脏中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变化的影响结果第39页
                4.2.5.3 对血清中免疫因子(IL-1、IL-6)水平的影响结果第39-40页
讨论第40-43页
    1 选方依据第40页
    2 感冒相关动物模型的制备第40页
    3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中胡薄荷酮含量的影响第40-41页
    4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药效作用的影响第41-43页
        4.1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解热作用的影响第41页
        4.2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抗炎作用的影响第41页
        4.3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镇痛作用的影响第41-42页
        4.4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止咳作用的影响第42页
        4.5 荆芥不同煎煮时间对荆芥汤免疫功能的影响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救必应酸和救必应酸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下一篇:中药有效成分甘草酸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