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统恶意程序检测技术在电子取证中的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18-20页 |
第2章 Android系统安全设计与架构综述 | 第20-36页 |
2.1 Android系统架构及应用程序结构 | 第20-23页 |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 第21-22页 |
2.1.2 Android程序结构 | 第22-23页 |
2.2 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 | 第23-28页 |
2.2.1 沙箱机制 | 第23-24页 |
2.2.2 程序签名 | 第24-25页 |
2.2.3 权限管控 | 第25-28页 |
2.3 Android系统安全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2.3.1 应用来源混乱 | 第28-29页 |
2.3.2 系统权限控制不合理 | 第29-31页 |
2.3.3 签名机制虚设 | 第31页 |
2.3.4 IPC安全问题 | 第31-32页 |
2.3.5 USB调试模式 | 第32页 |
2.3.6 用户ROOT | 第32-33页 |
2.4 Android系统安全漏洞危害 | 第33-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Android恶意程序攻击手段及防护技术 | 第36-55页 |
3.1 Android恶意程序分析 | 第36-43页 |
3.1.1 恶意程序攻击方式 | 第37-39页 |
3.1.2 恶意程序行为分析 | 第39-42页 |
3.1.3 恶意程序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3.2 Android恶意程序检测技术 | 第43-47页 |
3.2.1 静态检测技术 | 第43-44页 |
3.2.2 动态监测技术 | 第44-46页 |
3.2.3 云端分析技术 | 第46-47页 |
3.3 Android系统终端安全防护技术 | 第47-54页 |
3.3.1 安全软件 | 第47-51页 |
3.3.2 防火墙 | 第51-52页 |
3.3.3 安全浏览器 | 第52-53页 |
3.3.4 程序沙箱 | 第53-54页 |
3.3.5 移动设备管理器 | 第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恶意程序检测技术在电子物证中的应用 | 第55-66页 |
4.1 Android恶意应用电子物证 | 第55-56页 |
4.1.1 恶意程序静态分析取证 | 第55-56页 |
4.1.2 恶意程序动态监测取证 | 第56页 |
4.2 Android应用静态检测取证技术 | 第56-64页 |
4.2.1 逆向工程原理 | 第57-58页 |
4.2.2 打包校验 | 第58-59页 |
4.2.3 APK反编译 | 第59-60页 |
4.2.4 特征值提取 | 第60页 |
4.2.5 敏感权限检测 | 第60-62页 |
4.2.6 敏感API检测 | 第62页 |
4.2.7 Android敏感组件获取 | 第62-63页 |
4.2.8 权重分析 | 第63-64页 |
4.3 Android应用动态监测取证技术 | 第64-65页 |
4.4 Android恶意程序取证 | 第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恶意程序样本检测与分析 | 第66-76页 |
5.1 恶意样本程序检测分析概述 | 第66页 |
5.2 检测环境准备 | 第66-67页 |
5.3 恶意程序样本获取 | 第67页 |
5.4 恶意程序检测取证 | 第67-73页 |
5.4.1 样本登记 | 第67页 |
5.4.2 数据提取 | 第67-68页 |
5.4.3 筛查分析 | 第68页 |
5.4.4 逆向工程 | 第68-70页 |
5.4.5 静态检测 | 第70-71页 |
5.4.6 动态监测 | 第71-73页 |
5.5 恶意程序取证结果 | 第73-74页 |
5.5.1 恶意程序类型 | 第73-74页 |
5.5.2 恶意程序静态分析报告 | 第74页 |
5.5.3 恶意程序动态监测报告 | 第74页 |
5.6 恶意程序取证意见 | 第74-75页 |
5.7 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