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茎秆抗倒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QTL定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第7-10页
1 引言第10-18页
    1.1 玉米倒伏的成因及研究现状第10-12页
        1.1.1 玉米倒伏发生的类型及危害第10-11页
        1.1.2 影响倒伏的因素第11页
        1.1.3 倒伏的评价方法第11-12页
    1.2 玉米茎秆强度和纤维品质性状对倒伏的影响第12-13页
        1.2.1 茎秆强度对倒伏的影响第12页
        1.2.2 茎秆纤维品质对倒伏的影响第12-13页
    1.3 配合力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1 配合力的概念第13页
        1.3.2 配合力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现状第14页
    1.4 抗倒伏相关性状及其配合力QTL定位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1 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第14-15页
        1.4.2 配合力QTL定位研究现状第15页
    1.5 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第15-16页
    1.6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16-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1 试验材料第18页
    2.2 田间试验设计第18页
    2.3 抗倒伏相关性状测定第18-19页
    2.4 统计分析第19页
    2.5 GBS测序和SNP标记筛选第19-20页
        2.5.1 自然群体SNP标记筛选第19-20页
        2.5.2 RIL群体高密度binmap图谱的构建第20页
    2.6 定位分析第20页
        2.6.1 自然群体结构分析和群基因组关联分析第20页
        2.6.2 RIL群体的连锁分析第20页
    2.7 候选基因的挖掘第20-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55页
    3.1 自然群体的结果与分析第21-30页
        3.1.1 自然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描述统计分析第21页
        3.1.2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第21-25页
        3.1.3 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25-30页
    3.2 基于F1群体的抗倒伏相关性状配合力的QTL定位第30-44页
        3.2.1 4个测交群体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表现第30-34页
        3.2.2 亲本自交系配合力分析第34页
        3.2.3 一般配合力效应及相关分析第34-40页
        3.2.4 抗倒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QTL定位第40-42页
        3.2.5 自然群体与F1群体的共定位结果第42-44页
    3.3 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连锁分析第44-55页
        3.3.1 表型性状的描述统计分析第44页
        3.3.2 RIL群体抗倒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44-47页
        3.3.3 基于BLUP值的QTL定位分析第47页
        3.3.4 连锁分析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共位点第47-55页
4 讨论第55-60页
    4.1 玉米茎秆抗倒相关性状分析第55页
    4.2 测交群体与配合力关系第55-56页
    4.3 三个群体定位结果比较分析第56-57页
    4.4 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分析第57页
    4.5 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遗传分析第57-58页
    4.6 重要关联位点及区段内候选基因挖掘第58-60页
5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第66-8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作者简历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详细摘要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小麦冷反应特征
下一篇:嫁接提高黄瓜耐冷性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