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关于贫困及反贫困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关于反贫困长效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 第15-17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1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扶贫、脱贫与反贫困 | 第21页 |
(二)精准扶贫 | 第21页 |
(三)生计与可持续生计 | 第21-22页 |
(四)长效机制 | 第22-23页 |
(五)农村反贫困长效机制 | 第2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二)可行能力理论 | 第24页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可持续生计框架概述 | 第26-33页 |
一、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内容 | 第26-28页 |
二、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贫困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一)贫困人口的生计环境脆弱性突出 | 第29页 |
(二)贫困人口生计资本总体不足 | 第29-30页 |
(三)外在扶贫帮扶介入的相对不足 | 第30-31页 |
(四)生计选择的可行范围狭窄 | 第31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精准扶贫持续性分析 | 第33-47页 |
一、精准扶贫的概况 | 第33-38页 |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与发展历程 | 第33页 |
(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 第33-36页 |
(三)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二、可持续框架下精准扶贫持续性不足分析 | 第38-42页 |
(一)贫困人口的生计环境有效改善,但仍潜藏着致贫返贫风险 | 第38-39页 |
(二)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本大幅增加,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 | 第39-40页 |
(三)贫困人口的生计选择有效拓展,但受到多重因素限制 | 第40-41页 |
(三)精准扶贫持续性不足的总体评价 | 第41-42页 |
三、精准扶贫帮扶成效持续性不足的原因 | 第42-46页 |
(一)在帮扶内容上,重物质帮扶轻内生动能 | 第42-43页 |
(二)在推进路径上,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 | 第43-44页 |
(三)在推进方式上,重行政手段轻市场机制 | 第44-45页 |
(四)在制度构建上,重当期脱贫轻长远发展 | 第45页 |
(五)在主体协同上,重政府主导轻贫困户参与 | 第45-4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反贫困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47-53页 |
一、反贫困长效机制的总结架构 | 第47-48页 |
二、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具体内容 | 第48-52页 |
(一)生计资本均衡增长机制 | 第48-49页 |
(二)生计风险防范机制 | 第49-50页 |
(三)生计选择拓展机制 | 第50-51页 |
(四)脱贫考核验收机制 | 第51页 |
(五)后续生计扶持机制 | 第51-52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一)适度扩大扶贫政策覆盖人群范围,高度重视非贫困户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生计改善 | 第54-55页 |
(二)高度重视贫困户脱贫后的生计维持与改善 | 第55页 |
(三)强化农村改革在贫困地区的覆盖面和倾斜力度 | 第55-56页 |
(四)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宣传教育,将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 | 第56页 |
(五)综合采用预防式、开发式和救济式等三种扶贫模式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