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大豆异黄酮还原转化菌株耐氧突变株抗氧化保护膜提取及组分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6页
    1.1 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菌株的分离及耐氧驯化第9-12页
        1.1.1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第9-10页
        1.1.2 大豆异黄酮体内代谢第10-11页
        1.1.3 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分离及耐氧驯化第11-12页
    1.2 细菌胞外多糖的种类及作用第12-13页
        1.2.1 细菌胞外多糖的种类第12-13页
        1.2.2 细菌胞外多糖的作用第13页
    1.3 糖类物质的检测方法第13-15页
        1.3.1 糖类物质气相色谱检测第13-14页
        1.3.2 糖类物质液相直接检测方法第14页
        1.3.3 糖类物质液相衍生检测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第15-16页
第二章 抗氧化保护膜的提取第16-24页
    2.1 试验材料第16-17页
        2.1.1 菌株与培养基第16页
        2.1.2 药品与试剂第16-17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1 培养基pH变化及耐氧突变株Aeroto-Niu-O16生产曲线绘制第17页
        2.2.2 总糖含量测定第17页
        2.2.3 刚果红染色第17-18页
        2.2.4 胞外多糖提取方法第18页
        2.2.5 单因素试验第18页
        2.2.6 正交试验第18-19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9-22页
        2.3.1 耐氧突变株生长曲线及pH变化情况第19页
        2.3.2 驯化前后菌体形态变化及抗氧化保护膜观察第19-20页
        2.3.3 苯酚硫酸法测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第20页
        2.3.4 胞外多糖粗品提取单因素试验第20-21页
        2.3.5 正交试验结果第21-22页
    2.4 讨论第22-23页
    2.5 结论第23-24页
第三章 胞外多糖组分分析第24-34页
    3.1 试验材料第24-25页
        3.1.1 药品与试剂第24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3.2 试验方法第25-27页
        3.2.1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5页
        3.2.2 酮糖鉴定及含量测定第25-26页
        3.2.3 标准单糖衍生第26页
        3.2.4 流动相的选择第26页
        3.2.5 胞外多糖样品酸水解及单糖组成分析第26页
        3.2.6 棉籽糖单糖组成分析第26-2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3.3.1 蛋白含量第27页
        3.3.2 酮糖鉴别及含量测定第27-28页
        3.3.3 流动相选择第28-29页
        3.3.4 棉籽糖单糖组分分析第29-30页
        3.3.5 耐氧突变株Aeroto-Niu-O16保护膜单糖组分分析第30-32页
    3.4 讨论第32-33页
    3.5 结论第33-34页
第四章 胞外多糖粗品抗氧化研究第34-42页
    4.1 试验材料第34页
        4.1.1 药品与试剂第34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4页
    4.2 试验方法第34-36页
        4.2.1 DPPH清除能力测定第34-35页
        4.2.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第35-36页
        4.2.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第3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4.3.1 DPPH清除能力第36-37页
        4.3.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第37-38页
        4.3.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第38-39页
    4.4 讨论第39-40页
    4.5 结论第40-42页
本研究结论及创新点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8-49页
作者简历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详细摘要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STM网络的多源信息B细胞表位预测研究
下一篇:青海省东部乐都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