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村镇发展模式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组团规划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30页 |
2.1 组团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1 共生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1.2 共生理论的延伸 | 第21-23页 |
2.1.3 共生理论的意义 | 第23页 |
2.1.4 共生理论在镇域组团规划的适用性 | 第23-24页 |
2.2 组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8页 |
2.2.1 区位要素 | 第24页 |
2.2.2 资源享赋 | 第24-25页 |
2.2.3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5-26页 |
2.2.4 产业集群 | 第26-27页 |
2.2.5 分工与协作 | 第27-28页 |
2.3 组团因素逻辑关系 | 第28页 |
2.4 组团因子指标分析模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村镇组团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 第30-36页 |
3.1 组团目标 | 第30-32页 |
3.1.1 经济目标 | 第30-31页 |
3.1.2 社会目标 | 第31页 |
3.1.3 资源配置目标 | 第31页 |
3.1.4 环境目标 | 第31-32页 |
3.2 组团原则 | 第32页 |
3.3 组团思路 | 第32页 |
3.4 组团形式 | 第32-33页 |
3.5 组团的先决条件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镇组团式空间格局构建模式 | 第36-48页 |
4.1 村镇空间构建的共生原则 | 第36-37页 |
4.1.1 资源共享与互补原则 | 第36页 |
4.1.2 传统邻里关系回归原则 | 第36页 |
4.1.3 自然与人工环境协调原则 | 第36-37页 |
4.2 村镇空间构建的共生系统分析 | 第37-45页 |
4.2.1 生态共生 | 第38-39页 |
4.2.1.1 组团与主镇区生态关联关系 | 第38页 |
4.2.1.2 生态空间单元与生态安全格局 | 第38-39页 |
4.2.1.3 组团与主镇区生态共生 | 第39页 |
4.2.2 产业共生 | 第39-43页 |
4.2.2.1 村镇产业升级与村镇空间结构的关系 | 第39-40页 |
4.2.2.2 组团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 | 第40-41页 |
4.2.2.3 组团与主镇区产业共生 | 第41-43页 |
4.2.3 设施共生 | 第43页 |
4.2.3.1 组团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 第43页 |
4.2.3.2 组团与主镇区设施共生 | 第43页 |
4.2.4 空间共生 | 第43-45页 |
4.2.4.1 镇域空间拓展的模式 | 第43-44页 |
4.2.4.2 组团与主镇区空间共生 | 第44-45页 |
4.3 村镇空间组团共生的重构步骤 | 第45-48页 |
第五章 阜平县龙泉关镇组团式空间格局构建 | 第48-86页 |
5.1 龙泉关村镇现状概况 | 第48-56页 |
5.1.1 龙泉关镇区位及经济发展现状 | 第48-54页 |
5.1.2 龙泉关镇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 第54-55页 |
5.1.3 龙泉关镇产业集群现状 | 第55-56页 |
5.2 龙泉关镇乡村空间重构共生系统分析 | 第56-57页 |
5.2.1 共生单元 | 第56-57页 |
5.2.2 共生界面 | 第57页 |
5.2.3 共生环境 | 第57页 |
5.2.4 共生模式 | 第57页 |
5.3 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5.4 龙泉关村镇组团共生规划策略 | 第58-63页 |
5.4.1 生态共生 | 第58-59页 |
5.4.2 产业共生 | 第59-60页 |
5.4.3 设施共生 | 第60-61页 |
5.4.4 空间共生 | 第61-63页 |
5.5 龙泉关村镇组团聚类 | 第63-86页 |
5.5.1 村庄分类与发展指引 | 第63-64页 |
5.5.2 组团分类与发展指引 | 第64-67页 |
5.5.2.1 服务功能型乡村组团 | 第64-65页 |
5.5.2.2 生活功能型乡村组团 | 第65页 |
5.5.2.3 生产功能型乡村组团 | 第65页 |
5.5.2.4 复合功能型乡村组团 | 第65-67页 |
5.5.3 基于旅游产业的龙泉关镇乡村组团发展模式 | 第67-78页 |
5.5.4 基于资源禀赋的龙泉关镇乡村组团发展模式 | 第78-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A 调研问卷 | 第92-98页 |
附录 B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