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5-16页 |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试验模型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 第18-39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单元类型 | 第18-20页 | 
| 2.2.1 实体单元 | 第18-19页 | 
| 2.2.2 纤维梁单元 | 第19-20页 | 
| 2.2.3 分层壳单元 | 第20页 | 
| 2.2.4 桁架单元 | 第20页 | 
| 2.3 材料模型 | 第20-25页 | 
| 2.3.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0-24页 | 
| 2.3.2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4-25页 | 
| 2.4 楼板有限元理论 | 第25-27页 | 
| 2.5 试验模型介绍 | 第27-28页 | 
| 2.6 数值模型建立 | 第28-32页 | 
| 2.6.1 纯框架模型 | 第28-29页 | 
| 2.6.2 无楼板附加楼板质量源模型 | 第29页 | 
| 2.6.3 实体模型 | 第29-30页 | 
| 2.6.4 分层壳模型 | 第30-31页 | 
| 2.6.5 纤维梁网格模型 | 第31-32页 | 
| 2.7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7页 | 
| 2.7.1 动力特性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2-33页 | 
| 2.7.2 动力特性分析结果 | 第33-37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不同建模方法数值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39-54页 | 
| 3.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 3.2 性能曲线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 3.3 性能点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 3.4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3.5 楼板应力及损伤对比分析 | 第46-5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4章 不同网格尺寸的纤维梁网格模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54-60页 | 
| 4.1 引言 | 第54页 | 
| 4.2 性能曲线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4.3 性能点分析 | 第55页 | 
| 4.4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 4.5 楼板应力及损伤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纤维梁网格模型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60-76页 | 
| 5.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 5.2 阻尼的选择 | 第61页 | 
| 5.3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选取 | 第61-64页 | 
| 5.3.1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选取方法 | 第61页 | 
| 5.3.2 反应谱 | 第61-64页 | 
| 5.4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4-74页 | 
| 5.4.1 顶层加速度对比 | 第64-66页 | 
| 5.4.2 各层位移对比 | 第66-70页 | 
| 5.4.3 层间位移对比 | 第70-73页 | 
| 5.4.4 基底剪力对比 | 第73-7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