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多掺料水泥稳定碎石收缩开裂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半刚性基层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半刚性基层收缩性能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半刚性基层防裂措施研究 | 第18-19页 |
1.2.4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 | 第23-32页 |
2.1 试验方案 | 第23-26页 |
2.1.1 材料 | 第23-24页 |
2.1.2 方案 | 第24-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击实试验 | 第26-27页 |
2.2.2 试件制备与养生 | 第27-28页 |
2.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28-29页 |
2.2.4 温缩试验 | 第29页 |
2.2.5 干缩试验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3.1 击实试验 | 第32页 |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3.3 温缩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3.1 温缩应变 | 第34页 |
3.3.2 温缩系数 | 第34-37页 |
3.4 干缩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4.1 失水率 | 第37-38页 |
3.4.2 干缩应变 | 第38-40页 |
3.4.3 干缩系数 | 第40-41页 |
3.5 性能评价与比较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现场监测 | 第43-49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3页 |
4.2 试验路段原材料与级配 | 第43页 |
4.3 实体工程施工与监测 | 第43-44页 |
4.3.1 光纤布设方案 | 第43-44页 |
4.3.2 测量方案 | 第44页 |
4.4 施工监测数据分析 | 第44-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基于扩展有限元法的裂缝间距 | 第49-58页 |
5.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开裂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5.1.1 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5.1.2 材料属性 | 第50页 |
5.1.3 网格划分和单元类型 | 第50-51页 |
5.1.4 分析步 | 第51页 |
5.1.5 相互作用 | 第51页 |
5.1.6 荷载与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2-57页 |
5.2.1 20 m基层长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5.2.2 30 m基层长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2.3 基层开裂间距与裂缝出现时间的确定 | 第54-57页 |
5.3 试验路段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基层开裂模型的应用 | 第58-72页 |
6.1 收缩系数对基层模型影响的分析 | 第58-66页 |
6.1.1 基层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6.1.2 B组的模型分析 | 第58-59页 |
6.1.3 C组的模型分析 | 第59-64页 |
6.1.4 I组的模型分析 | 第64-65页 |
6.1.5 不同收缩系数模型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6.2 基层厚度对基层模型影响的分析 | 第66-71页 |
6.2.1 0.28m 基层厚度的模型分析 | 第66-68页 |
6.2.2 0.38m 基层厚度的模型分析 | 第68-70页 |
6.2.3 不同基层厚度的模型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