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评价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2.1 恢复力的概念 | 第14页 |
1.2.2 恢复力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2.3 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 | 第18-22页 |
1.2.4 生态系统恢复力限制因素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1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特征 | 第23页 |
1.3.2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土壤特征 | 第23页 |
1.3.3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测度方法 | 第23页 |
1.3.4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及其限制因素 | 第23-24页 |
1.4 研究区概况 | 第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特征 | 第26-56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1.1 1999年退耕坡面调查 | 第26-27页 |
2.1.2 固定坡面调查 | 第27-28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53页 |
2.2.1 不同退耕坡面植被特征 | 第28-40页 |
2.2.2 植被随退耕年限变化特征 | 第40-53页 |
2.3 讨论 | 第53-54页 |
2.3.1 退耕坡面植被恢复现状 | 第53-54页 |
2.3.2 退耕坡面植被恢复过程 | 第54页 |
2.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土壤特征 | 第56-80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3.1.1 1999年退耕坡面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56页 |
3.1.2 固定坡面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56-57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7页 |
3.2.1 不同退耕坡面土壤特征 | 第58-70页 |
3.2.2 土壤随退耕年限变化特征 | 第70-77页 |
3.3 讨论 | 第77-79页 |
3.3.1 退耕坡面土壤恢复现状 | 第77-78页 |
3.3.2 退耕坡面土壤恢复过程 | 第78-79页 |
3.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测度方法 | 第80-9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80-84页 |
4.1.1 替代指标的选取 | 第80-82页 |
4.1.2 临界值的确定 | 第82-83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5页 |
4.2.1 恢复力测度的替代指标 | 第84-91页 |
4.2.2 恢复力测度的临界值 | 第91-95页 |
4.3 讨论 | 第95-97页 |
4.3.1 恢复力评价替代指标的合理性 | 第95-96页 |
4.3.2 恢复力评价临界值的变化 | 第96-97页 |
4.4 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及其限制因素 | 第99-126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99-103页 |
5.1.1 恢复力指数的计算 | 第99-100页 |
5.1.2 恢复力限制性因素调查与分析 | 第100-102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102-10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20页 |
5.2.1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特征 | 第103-111页 |
5.2.2 退耕坡面恢复力限制因素特征 | 第111-120页 |
5.3 讨论 | 第120-124页 |
5.3.1 退耕坡面植被与土壤恢复力 | 第120-122页 |
5.3.2 退耕坡面恢复力发展限制因素 | 第122-124页 |
5.4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6-12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27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