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 第10-13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分类和命名 | 第10-11页 |
1.3 病原形态及生活史 | 第11-12页 |
1.4 流行病学 | 第12页 |
1.5 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6 预防和治疗 | 第13页 |
2 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 | 第13-18页 |
2.1 概述 | 第13-14页 |
2.2 分类和命名 | 第14-15页 |
2.3 病原形态及生活史 | 第15-16页 |
2.4 流行病学 | 第16页 |
2.5 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2.6 预防和治疗 | 第17-18页 |
3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 第18-20页 |
3.1 概述 | 第18页 |
3.2 隐孢子虫基因型及亚型分型工具 | 第18-19页 |
3.3 Lectin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3.4 Lectin基因作为分型工具的意义 | 第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猪等孢球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双重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22-38页 |
引言 | 第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22页 |
1.3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1.4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 第22-23页 |
1.5 PCR扩增体系 | 第23-25页 |
1.6 双重巢式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 | 第25-26页 |
1.7 PCR产物的检测 | 第26页 |
1.8 敏感性试验 | 第26页 |
1.9 临床应用检测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2.1 单项PCR反应条件的确立 | 第26-27页 |
2.2 双重巢式PCR反应条件的确立 | 第27-32页 |
2.3 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 | 第32页 |
2.4 敏感性试验 | 第32-34页 |
2.5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8页 |
3.1 双重巢式PCR反应的要素 | 第34-36页 |
3.2 双重巢式PCR和单病原检测巢式PCR结果比较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肠道寄生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38-46页 |
引言 | 第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38页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8-39页 |
1.3 主要试剂及其制备 | 第39-40页 |
1.4 DNA提取 | 第40页 |
1.5 双重巢式PCR扩增 | 第40页 |
1.6 PCR产物鉴定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2.1 PCR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2.2 贾第虫和猪等孢球虫的总感染情况 | 第42页 |
2.3 不同年龄段猪等孢球虫和贾第虫感染情况 | 第42-43页 |
2.4 不同猪场不同地区猪等孢球虫和贾第虫感染情况 | 第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3.1 不同年龄段下十二指肠贾第虫和猪等孢球虫感染率差异较大 | 第43-44页 |
3.2 不同地区十二指肠贾第虫和猪等孢球虫感染情况不同 | 第44-46页 |
第四部分 隐孢子虫基于Lectin基因的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 第46-54页 |
引言 | 第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1.1 隐孢子虫阳性样品 | 第4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1.3 PCR的扩增 | 第47-49页 |
1.4 测序 | 第49页 |
1.5 种系发育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2页 |
2.1 PCR对不同隐孢子虫种的扩增结果 | 第50页 |
2.2 序列比对与同源性分析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3.1 Lectin基因有望成为隐孢子虫基因分型的新工具 | 第52-53页 |
3.2 Lectin基因比SSU rRNA对不同拷贝间的微小序列差异有更好的区分度 | 第53-54页 |
全文结论&创新点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ABSTRACT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及成果收获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