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第9页 |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9-10页 |
1.3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 | 第10-11页 |
1.4 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病理改变 | 第11页 |
1.5 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 第11-15页 |
1.5.1 中医脑卒中定义及辩证分型 | 第11-12页 |
1.5.2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1.5.3 脑卒中当前的治疗方法和局限性 | 第14-15页 |
1.6 醒脑静的作用机制及疗效 | 第15-16页 |
1.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8-23页 |
2.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2.4 研究设计方案 | 第18-19页 |
2.4.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4.2 样本量 | 第18页 |
2.4.3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2.4.4 TOAST分型和CISS分型 | 第18-19页 |
2.4.5 OCSP分型 | 第19页 |
2.4.6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4.7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2.5 随机化方案 | 第19页 |
2.6 治疗方案 | 第19-20页 |
2.6.1 醒脑静注射液给药方案 | 第20页 |
2.6.2 基于指南规范化西医治疗 | 第20页 |
2.6.2.1 急性期治疗方案 | 第20页 |
2.6.2.2 合并用药 | 第20页 |
2.6.2.3 二级预防方案 | 第20页 |
2.7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第20页 |
2.7.1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第20页 |
2.7.2 受试者自行退出试验 | 第20页 |
2.8 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 | 第20-21页 |
2.8.1 脱落病例 | 第20页 |
2.8.2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0-21页 |
2.9 观察指标 | 第21页 |
2.9.1 疗效指标 | 第21页 |
2.9.2 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2.10 不良事件与处理 | 第21页 |
2.10.1 记录 | 第21页 |
2.11 医学伦理要求 | 第21页 |
2.12 数据管理 | 第21-23页 |
2.12.1 统计分析计划 | 第21-23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分组和治疗方法 | 第23页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3.4 观察指标 | 第24页 |
3.4.1 安全性指标 | 第24页 |
3.5 不良事件与处理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5-27页 |
4.1 两组基线资料 | 第25-26页 |
4.1.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5页 |
4.1.2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第25页 |
4.1.3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 第25页 |
4.1.4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4.2 两组治疗前、治疗48小时后、治疗10天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水平变化 | 第26页 |
4.3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第26页 |
4.4 结论 | 第26-2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27-29页 |
5.1 本研究的成果 | 第27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27页 |
5.4 对未来的展望 | 第27-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1 综述 | 第33-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