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注意以及相关研究 | 第11-20页 |
| 1.1 注意的定义 | 第11页 |
| 1.2 注意与面孔加工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 注意负荷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4 注意瞬脱的研究 | 第14-20页 |
| 2 面孔及其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 2.1 情绪面孔的加工 | 第20页 |
| 2.2 面孔性别的加工 | 第20-21页 |
| 2.3 面孔加工的脑电研究 | 第21-22页 |
| 2.4 注意瞬脱的脑电研究 | 第22-23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2.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 2.2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 3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 4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 5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 6 核心概念 | 第27-29页 |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9-57页 |
| 研究一注意负荷影响情绪面孔识别特点的ERP研究 | 第29-4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 3.1 被试 | 第29页 |
| 3.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 3.3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30页 |
| 3.4 实验程序 | 第30-32页 |
| 3.5 EEG记录 | 第32页 |
|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4.1 高低注意负荷条件下情绪面孔识别的行为特点 | 第33-34页 |
| 4.2 高低注意负荷条件下对情绪面孔识别的脑电特点 | 第34-40页 |
| 5 讨论 | 第40-43页 |
| 研究二注意负荷影响男女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特点的ERP研究 | 第43-5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 2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 3.1 被试 | 第43页 |
| 3.2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 3.3 实验工具和材料 | 第44页 |
| 3.4 实验程序 | 第44-45页 |
| 3.5 EEG记录 | 第45页 |
|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4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 4.1 高低注意负荷影响情绪性别面孔识别注意瞬脱的行为特点 | 第45-46页 |
| 4.2 高低注意负荷条件下对情绪性别面孔识别注意瞬脱的脑电特点 | 第46-54页 |
| 5 讨论 | 第54-57页 |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57-65页 |
| 1 高低负荷影响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的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 2 情绪面孔诱发脑电波的差异分析 | 第60-62页 |
| 3 注意瞬脱特点的分析 | 第62-65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 2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65-69页 |
| 2.1 研究创新 | 第65-66页 |
| 2.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