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涡度相关技术的应用 | 第8-9页 |
1.2.2 平均时间对涡度实测通量值的研究进展 | 第9页 |
1.2.3 涡度实测通量贡献区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4 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页 |
2.2 试验设计与观测方法 | 第13-14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2.2.2 观测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2.3 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分析 | 第14-17页 |
2.3.1 作物生育期划分 | 第14-15页 |
2.3.2 株高叶面积 | 第15-17页 |
第三章 通量数据的处理与质量评价 | 第17-24页 |
3.1 涡度相关数据处理 | 第17-19页 |
3.1.1 倾斜校正 | 第17-18页 |
3.1.2 密度效应修正 | 第18-19页 |
3.2 数据的质量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3.2.1 能量平衡闭合程度评价 | 第20-21页 |
3.2.2 近地层湍流谱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四章 不同时间步长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24-34页 |
4.1 通量平均时间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4.1.1 全时段平均和分时段平均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4.1.2 Ogive函数 | 第25-26页 |
4.2 不同平均时间对通量的影响 | 第26-32页 |
4.2.1 不同平均时间对不同生育期内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 第26-30页 |
4.2.2 不同平均时间对不同生育期通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2.3 不同平均时间对不同生育期内能量闭合程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4 频谱相对贡献分析 | 第32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空间代表性研究 | 第34-42页 |
5.1 模型构建的原理与模型使用 | 第34-35页 |
5.1.1 FSAM模型 | 第34-35页 |
5.1.2 KL模型 | 第3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5.2.1 整个生育期内风向风速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5.2.2 主风方向上通量贡献区范围 | 第38-40页 |
5.2.3 不同模型估算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差异 | 第40-4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夏玉米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42-48页 |
6.1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 第42页 |
6.2 通量的日变化 | 第42-43页 |
6.3 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 第43-45页 |
6.4 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 | 第45-46页 |
6.5 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 | 第46-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7.1 通量数据的测定优化 | 第48页 |
7.2 通量数据的空间代表性 | 第48-49页 |
7.3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第49页 |
7.4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发展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