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桑枝中氧化白藜芦醇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

缩略表第5-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1 桑枝研究现状第15-18页
        1.1.1 桑枝的简介第15页
        1.1.2 桑枝中的化学成分第15-17页
            1.1.2.1 黄酮类第15-16页
            1.1.2.2 生物碱类第16页
            1.1.2.3 茋类第16页
            1.1.2.4 香豆素类第16页
            1.1.2.5 多糖类及其他第16-17页
        1.1.3 桑枝的药理作用第17-18页
            1.1.3.1 降血糖活性第17页
            1.1.3.1 降血脂活性第17页
            1.1.3.3 抗氧化活性第17页
            1.1.3.4 抗菌消炎活性第17-18页
            1.1.3.5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第18页
    1.2 植物诱导处理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1 物理诱导第18页
        1.2.2 化学诱导第18-19页
        1.2.3 生物诱导第19页
    1.3 植物诱导后的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变化第19-20页
    1.4 桑枝诱导的研究第20页
    1.5 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5.1 抗菌活性第20页
        1.5.2 抗菌机制第20-23页
            1.5.2.1 对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第21页
            1.5.2.2 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21页
            1.5.2.3 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21页
            1.5.2.4 对菌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21-22页
            1.5.2.5 对蛋白质及核酸合成的影响第22-23页
第二章 引言第23-27页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4页
    2.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2.2.1 诱导桑枝提取物抑制T.rubrum的主要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第24页
        2.2.2 氧化白藜芦醇对3种条件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第24页
        2.2.3 氧化白藜芦醇的抑菌机制研究第24-25页
    2.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三章 桑枝提取物抑制红色毛癣菌主要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第27-37页
    3.1 材料与试剂第27页
    3.2 仪器与设备第27-28页
    3.3 方法第28-29页
        3.3.1 桑枝活性物质的提取第28页
        3.3.2 提取物的萃取分段第28页
        3.3.3 菌悬液的制备第28页
        3.3.4 MIC的测定第28-29页
        3.3.5 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第29页
        3.3.6 活性物质的贡献程度分析第29页
        3.3.7 协同抑菌试验第2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29-36页
        3.4.1 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第29-31页
        3.4.2 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第31-33页
        3.4.3 氧化白藜芦醇对T.rubrum的抑制活性第33-34页
        3.4.4 氧化白藜芦醇的贡献程度分析第34-35页
        3.4.5 抑菌协同效应第35-36页
    3.5 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氧化白藜芦醇对3种条件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第37-43页
    4.1 材料与试剂第37页
    4.2 仪器与设备第37页
    4.3 方法第37-38页
        4.3.1 氧化白藜芦醇的制备第37页
        4.3.2 菌悬液的制备第37页
        4.3.3 MIC的测定第37-38页
        4.3.4 MBC的测定第38页
        4.3.5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8页
        4.3.6 时间—杀菌曲线的测定第38页
        4.3.7 协同抑菌试验第38页
            4.3.7.1 协同效应的MIC的测定第38页
            4.3.7.2 协同效应的MBC的测定第3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4.4.1 氧化白藜芦醇对3种条件致病菌的MIC值第38-39页
        4.4.2 氧化白藜芦醇对3种条件致病菌的MBC值第39-40页
        4.4.3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生长状态的影响第40页
        4.4.4 氧化白藜芦醇随时间与浓度的变化对菌株杀伤作用的影响第40-41页
        4.4.5 抑菌协同效应第41-42页
    4.5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氧化白藜芦醇的抗菌机制研究第43-61页
    5.1 材料与试剂第43页
    5.2 仪器与设备第43页
    5.3 方法第43-46页
        5.3.1 菌体细胞内氧化白藜芦醇的检测第43页
        5.3.2 菌体细胞形态的观察第43-44页
        5.3.3 菌株细胞壁完整性检测第44页
            5.3.3.1 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第44页
            5.3.3.2 抗粘附性检测第44页
        5.3.4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膜蛋白的影响第44页
        5.3.5 菌株细胞膜完整性检测第44-45页
            5.3.5.1 钾离子含量检测第44-45页
            5.3.5.2 核酸检测第45页
        5.3.6 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检测第45-46页
            5.3.6.1 生物膜的形成和处理第45页
            5.3.6.2 结晶紫测定法第45页
            5.3.6.3 菌株表面疏水性的检测第45-46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46-58页
        5.4.1 菌体细胞内氧化白藜芦醇的含量第46-47页
        5.4.2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细胞形态的影响第47-48页
        5.4.3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第48-50页
            5.4.3.1 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第48-49页
            5.4.3.2 粘附性的影响第49-50页
        5.4.4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膜蛋白的影响第50-55页
        5.4.5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55-56页
            5.4.5.1 钾离子含量检测第55页
            5.4.5.2 核酸泄露含量检测第55-56页
        5.4.6 氧化白藜芦醇对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56-58页
            5.4.6.1 抗生物膜的形成第56-57页
            5.4.6.2 疏水性的影响第57-58页
    5.5 小结第58-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61-65页
    6.1 氧化白藜芦醇在医学保健方面的应用潜力第61页
    6.2 氧化白藜芦醇的抗菌机制第61-62页
    6.3 桑枝提取物的开发与应用第62页
    6.4 方法与技术创新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81页
硕士期间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剂型附子理中丸化学成分与入血成分对比研究
下一篇:迷迭香化学成分分析及扩血管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