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1 引言 | 第13-33页 |
1.1 介孔二氧化硅的基本概述 | 第13-16页 |
1.1.1 介孔二氧化硅的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1.1.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1.3 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相容性 | 第15-16页 |
1.2 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修饰 | 第16-17页 |
1.2.1 后嫁接法 | 第16-17页 |
1.2.2 共缩合法 | 第17页 |
1.2.3 有序介孔有机硅杂化法 | 第17页 |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17-22页 |
1.3.1 基因和药物运载 | 第17-20页 |
1.3.2 生物传感 | 第20页 |
1.3.3 生物成像 | 第20-21页 |
1.3.4 组织再生 | 第21-22页 |
1.4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药物运载体的优势 | 第22-23页 |
1.5 课题提出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3页 |
2 透明质酸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33-59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44页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35页 |
2.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及修饰 | 第35-36页 |
2.2.3 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4 两种有机配体的合成路线及合成方法 | 第37-40页 |
2.2.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6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2.2.7 细胞活性检测 | 第41-42页 |
2.2.8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吸收及纳米复合物的分布情况 | 第42页 |
2.2.9 流式和高内涵检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10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 第43页 |
2.2.11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2.3.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47页 |
2.3.2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2.3.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吸收及纳米复合物的分布情况 | 第48-50页 |
2.3.4 流式和高内涵检测纳米复合物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结果 | 第50-52页 |
2.3.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物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6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3 叶酸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载药研究 | 第59-79页 |
3.1 前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0页 |
3.2.2 合成路线及合成方法 | 第60-62页 |
3.2.3 细胞培养 | 第62-63页 |
3.2.4 细胞活性检测 | 第63页 |
3.2.5 细胞吸收实验 | 第63页 |
3.2.6 流式和高内涵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 第63页 |
3.2.7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检测 | 第63页 |
3.2.8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 第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3.3.1 叶酸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 第63-66页 |
3.3.2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3.3.3 细胞吸收情况 | 第67-69页 |
3.3.4 流式和高内涵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 | 第69-70页 |
3.3.5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情况 | 第70-72页 |
3.3.6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影响的检测 | 第72-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A 部分化合物~1HNMR和~(13)CNMR | 第79-83页 |
附录B 部分化合物质谱图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