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扎西康矿集区错那洞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铍资源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铍资源概况 | 第10-12页 |
1.2.2 铍矿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错那洞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7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5-19页 |
2.1.1 前寒武系 | 第16页 |
2.1.2 古生界 | 第16-17页 |
2.1.3 三叠系 | 第17页 |
2.1.4 侏罗系 | 第17-19页 |
2.1.5 第四系 | 第19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2页 |
2.2.1 藏南拆离系 | 第20-21页 |
2.2.2 北喜马拉雅穹隆构造 | 第21页 |
2.2.3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 第21-22页 |
2.2.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 第22页 |
2.3 区域岩浆作用 | 第22-24页 |
2.3.1 中生代岩浆作用 | 第22-23页 |
2.3.2 新生代岩浆活动 | 第23-24页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第24-25页 |
2.4.1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 第24页 |
2.4.2 动力变质作用及岩石 | 第24-25页 |
2.4.3 接触变质作用及岩石 | 第25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5-27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3页 |
3.1 盖层 | 第27-28页 |
3.2 上拆离断层 | 第28-29页 |
3.3 中部强变质变形带 | 第29-31页 |
3.4 下拆离断层 | 第31页 |
3.5 核部 | 第31-33页 |
第4章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3-46页 |
4.1 矿体形态及分布 | 第33-37页 |
4.1.1 杂布鲁Be-Sn-W矿段 | 第33-34页 |
4.1.2 余纳杂Be-W矿段 | 第34-35页 |
4.1.3 日纳Be-W矿段 | 第35-36页 |
4.1.4 曲噶尔北Be-W矿段 | 第36-37页 |
4.2 矿石成分 | 第37-39页 |
4.3 矿石组构 | 第39-41页 |
4.4 矽卡岩矿物分带 | 第41-42页 |
4.5 围岩蚀变 | 第42-44页 |
4.6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4-46页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46-53页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46-47页 |
5.1.1 岩浆岩与成矿 | 第46页 |
5.1.2 地层与成矿 | 第46-47页 |
5.1.3 构造与成矿 | 第47页 |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 第47-49页 |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