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江荆南三口地区水资源需求的水系连通指标阈值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水系连通性 | 第14-15页 |
1.3.2 河湖水系连通 | 第15-16页 |
1.3.3 评述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 第21-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2.2 资料来源 | 第22-24页 |
3 水资源需求与水系连通的内在机理 | 第24-29页 |
3.1 影响三口地区水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 第24-25页 |
3.1.1 人口增长与城镇化发展 | 第24页 |
3.1.2 经济规模的扩张 | 第24-25页 |
3.2 水系连通演变动力和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3.2.1 水系连通演变动力 | 第25页 |
3.2.2 水系连通演变因素 | 第25-27页 |
3.3 水资源需求对水系连通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1 水系连通形态与连通功能的联系 | 第27页 |
3.3.2 水资源需求对水系格局和连通功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4 水系连通形态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40页 |
4.1 水系数据获取 | 第29-32页 |
4.1.1 影像处理 | 第29-31页 |
4.1.2 河流分级 | 第31-32页 |
4.2 水系格局和连通性描述 | 第32-33页 |
4.2.1 水系结构形态格局描述 | 第32页 |
4.2.2 水系连通形态描述 | 第32-33页 |
4.2.3 水系连通性评价方法 | 第33页 |
4.3 水系形态格局与连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3-34页 |
4.3.2 指标的选择与说明 | 第34-35页 |
4.4 荆南三口地区水系格局变化与连通性变化评价 | 第35-40页 |
4.4.1 基本参数变化 | 第35-36页 |
4.4.2 水系格局变化评价 | 第36-38页 |
4.4.3 水系连通性变化评价 | 第38-40页 |
5 水系连通功能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52页 |
5.1 水系连通功能的描述 | 第40页 |
5.2 水系连通功能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4页 |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5.2.2 指标体系确定及说明 | 第41-44页 |
5.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页 |
5.3 水系连通功能评价方法 | 第44-47页 |
5.3.1 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5.3.2 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5.3.3 评价步骤 | 第46-47页 |
5.4 荆南三口地区水系连通功能变化特征 | 第47-52页 |
5.4.1 自然功能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5.4.2 社会功能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5.4.3 水系连通功能总体评价 | 第50-52页 |
6 水系连通指标相关性及阈值界定 | 第52-60页 |
6.1 研究步骤 | 第52页 |
6.1.1 研究思路 | 第52页 |
6.1.2 具体操作步骤 | 第52页 |
6.2 水系连通格局指标与水系连通功能指标相关性 | 第52-56页 |
6.2.1 整体相关分析 | 第52-54页 |
6.2.2 多元线性回归及检验 | 第54-55页 |
6.2.3 线性回归方程自变量系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6.3 基于水资源需求的水系连通形态指标阈值界定 | 第56-57页 |
6.4 基于水系连通形态指标值阈值的改善措施 | 第57-60页 |
6.4.1 工程措施 | 第57-58页 |
6.4.2 非工程措施 | 第58-6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7.2 创新点和不足 | 第60-62页 |
7.2.1 创新点 | 第60-61页 |
7.2.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件: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