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系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铜系氧化物纳米材料概述 | 第9-10页 |
1.2 氧化亚铜纳米材料 | 第10-13页 |
1.2.1 氧化亚铜的晶体结构 | 第10页 |
1.2.2 氧化亚铜的基本性质 | 第10页 |
1.2.3 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 | 第10-12页 |
1.2.4 纳米氧化亚铜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氧化铜纳米材料 | 第13-17页 |
1.3.1 氧化铜的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1.3.2 氧化铜的基本性质 | 第14页 |
1.3.3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 第14-16页 |
1.3.4 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17-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9-24页 |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1 化学沉淀-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 | 第20-21页 |
2.2.2 固相合成法制备氧化铜 | 第21页 |
2.2.3 化学沉淀法制备氧化铜 | 第21页 |
2.2.4 其他方法制备氧化铜 | 第21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1-22页 |
2.3.1 X射线衍射技术(XRD) | 第21-2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3.4 恒温氮气吸-脱附实验(BET) | 第22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2页 |
2.4 催化活性的表征 | 第22-24页 |
2.4.1 氧化亚铜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甲基橙 | 第22-23页 |
2.4.2 氧化亚铜、氧化铜催化合成还原橄榄T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氧化亚铜的制备、表征及生长机制 | 第24-5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4-51页 |
3.2.1 葡萄糖作还原剂 | 第24-32页 |
3.2.2 盐酸羟胺作还原剂 | 第32-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多孔球形纳米氧化亚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2-59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4.2.1 甲基橙的移除 | 第52-55页 |
4.2.2 对比实验 | 第55-57页 |
4.2.3 理论分析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超细氧化铜的制备及表征 | 第59-76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5.2.1 固相法合成氧化铜 | 第60-64页 |
5.2.2 化学沉淀法制备氧化铜 | 第64-71页 |
5.2.3 其他方法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超细氧化铜粉末催化合成还原橄榄T | 第76-82页 |
6.1 引言 | 第76-77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6.2.1 第一批催化剂 | 第77-79页 |
6.2.2 第二批催化剂 | 第79-80页 |
6.2.3 第三批催化剂 | 第80-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