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矿内燃机车车体结构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工矿内燃机车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工矿内燃机车车体设计计算方法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车体结构模型与载荷工况 | 第16-27页 |
2.1 工矿内燃机车总体概述 | 第16-17页 |
2.2 车体结构介绍 | 第17-18页 |
2.3 车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18-22页 |
2.4 车体承受载荷 | 第22-24页 |
2.4.1 垂向载荷 | 第22-23页 |
2.4.2 纵向载荷 | 第23页 |
2.4.3 横向载荷 | 第23页 |
2.4.4 扭转载荷 | 第23页 |
2.4.5 车体与转向架的连接载荷 | 第23-24页 |
2.5 强度验算工况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车体结构应力分析与强度评价 | 第27-55页 |
3.1 车体结构强度评价准则 | 第27-28页 |
3.2 车体结构应力分布与评价 | 第28-49页 |
3.2.1 工况1垂直静载工况应力分布 | 第28-31页 |
3.2.2 工况2垂直动载工况应力分布 | 第31-33页 |
3.2.3 工况3纵向压缩工况应力分布 | 第33-36页 |
3.2.4 工况4纵向拉伸工况应力分布 | 第36-39页 |
3.2.5 工况5牵引座考核工况应力分布 | 第39-41页 |
3.2.6 工况6运行牵引工况应力分布 | 第41-44页 |
3.2.7 工况7救援工况应力分布 | 第44-46页 |
3.2.8 工况8扭转工况应力分布 | 第46-49页 |
3.3 车体结构变形分布 | 第49-51页 |
3.4 车体结构强度评价 | 第51-54页 |
3.5 评价结论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车体结构改进 | 第55-83页 |
4.1 车体结构改进方案 | 第55-57页 |
4.2 改进后车体结构应力分布 | 第57-73页 |
4.2.1 工况1垂直静载工况应力分布 | 第57-59页 |
4.2.2 工况2垂直动载工况应力分布 | 第59-61页 |
4.2.3 工况3纵向压缩工况应力分布 | 第61-63页 |
4.2.4 工况4纵向拉伸工况应力分布 | 第63-65页 |
4.2.5 工况5牵引座考核工况应力分布 | 第65-67页 |
4.2.6 工况6运行牵引工况应力分布 | 第67-69页 |
4.2.7 工况7救援工况应力分布 | 第69-71页 |
4.2.8 工况8扭转工况应力分布 | 第71-73页 |
4.3 改进后车体结构变形分布 | 第73-75页 |
4.4 改进后车体结构强度与刚度评价 | 第75-77页 |
4.5 结构改进后车体结构评价 | 第77-82页 |
4.5.1 车体结构改进前后强度比较 | 第77-81页 |
4.5.2 车体结构改进前后变形比较 | 第81-82页 |
4.5.3 结构改进后车体结构评价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车体模态分析 | 第83-91页 |
5.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83-84页 |
5.2 底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84-86页 |
5.3 整备后二系以上车体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86-89页 |
5.4 车体结构模态分析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车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91-97页 |
6.1 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91-92页 |
6.2 工矿内燃机车车体稳定性分析结果 | 第92-93页 |
6.3 车体结构针对稳定性的结构改进 | 第93-96页 |
6.3.1 车体结构稳定性结构改进 | 第93-94页 |
6.3.2 结构改进后车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