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4-22页 |
| 1 材料 | 第14-16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 1.2 主要实验器械及干预药物 | 第14-15页 |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软件 | 第15页 |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5-16页 |
| 2 方法 | 第16-22页 |
| 2.1 动物分组 | 第16页 |
| 2.2 动物造模 | 第16-17页 |
| 2.3 腧穴定位 | 第17页 |
| 2.4 干预方法 | 第17-18页 |
| 2.5 标本取材 | 第18-19页 |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 2.7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 | 第22-31页 |
| 1 一般情况 | 第22页 |
| 2 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比较 | 第22-24页 |
| 2.1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的逃避潜伏期比较 | 第22-23页 |
| 2.2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空间搜索试验的穿越平台次数比较 | 第23-24页 |
| 3 各组大鼠形态学及检测指标比较 | 第24-31页 |
| 3.1 尼氏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尼氏小体病理形态学改变 | 第24-25页 |
| 3.2 尼氏染色检测尼氏小体面积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3.3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变化 | 第26-28页 |
| 3.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PICK1、GluR2蛋白表达比较 | 第28-29页 |
| 3.5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内钙离子浓度的比较 | 第29-31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44页 |
| 1 中医学对缺血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 第31-33页 |
| 1.1 对缺血性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31页 |
| 1.2 穴位埋线治疗缺血性认知障碍的优势 | 第31-32页 |
| 1.3 穴位埋线的选穴依据 | 第32-33页 |
| 2 西医对缺血性认知障碍的认识与研究 | 第33-35页 |
| 2.1 西医病因认识 | 第33页 |
| 2.2 西医发病机制认识 | 第33-34页 |
| 2.3 西医治疗特点 | 第34-35页 |
| 3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意义 | 第35-36页 |
| 4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受体及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第36-39页 |
| 4.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第36-38页 |
| 4.2 神经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 第38-39页 |
| 5 穴位埋线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第39-43页 |
| 5.1 对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 | 第39-41页 |
| 5.2 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相关受体的影响 | 第41页 |
| 5.3 对慢性缺血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 6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3-44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附录 A:文献综述 | 第5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 B: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