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煤炭监控技术的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1.2.1 煤炭的自燃过程 | 第14-15页 | 
| 1.2.2 煤炭自燃过程中的火源探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3 筒仓压力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煤散料特性分析与筒仓压力环境研究 | 第22-36页 | 
| 2.1 散状颗粒基本性质 | 第22-25页 | 
| 2.1.1 安息角 | 第23页 | 
| 2.1.2 摩擦角 | 第23-24页 | 
| 2.1.3 空隙率与堆积密度 | 第24页 | 
| 2.1.4 粘聚力和粘结性 | 第24-25页 | 
| 2.2 离散元法介绍 | 第25-30页 | 
| 2.2.1 离散元的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 2.2.2 EDEM软件介绍 | 第29-30页 | 
| 2.3 煤散料在筒仓中的静动态压力分析 | 第30-35页 | 
| 2.3.1 建立EDEM模型 | 第30-33页 | 
| 2.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储煤筒仓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及其硬件设计 | 第36-64页 |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 3.2 系统架构 | 第37-38页 | 
| 3.3 温度监测子系统 | 第38-49页 | 
| 3.3.1 测温总体方案设计 | 第39-40页 | 
| 3.3.2 测温点布置方案 | 第40-42页 | 
| 3.3.3 煤层多点测温缆式传感器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 | 第42-47页 | 
| 3.3.4 其他设备选型 | 第47-49页 | 
| 3.4 气体烟雾监测子系统 | 第49-52页 | 
| 3.4.1 可燃气体检测 | 第50-51页 | 
| 3.4.2 烟雾检测 | 第51-52页 | 
| 3.5 煤仓压力监控子系统 | 第52-53页 | 
| 3.6 煤仓物位监控子系统 | 第53-56页 | 
| 3.7 氮气惰化子系统 | 第56页 | 
| 3.8 控制平台的选择及人机界面设计 | 第56-62页 | 
| 3.8.1 控制平台的选择 | 第56-58页 | 
| 3.8.2 触摸屏的选择 | 第58-59页 | 
| 3.8.3 整体回路的设计 | 第59-62页 | 
| 3.9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4章 储煤筒仓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64-78页 | 
| 4.1 系统总体控制要求 | 第64-65页 | 
| 4.2 PLC的I/O端口分配及通信参数设置 | 第65-67页 | 
| 4.2.1 I/O端口分配 | 第65-66页 | 
| 4.2.2 PLC数据通信设置 | 第66-67页 | 
| 4.3 PLC应用指令 | 第67-69页 | 
| 4.4 控制程序的编写 | 第69-75页 | 
| 4.5 触摸屏 | 第75-7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上位机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78-86页 | 
| 5.1 上位机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78页 | 
| 5.2 软件的数据库系统 | 第78-79页 | 
| 5.3 系统功能界面设计 | 第79-84页 | 
| 5.3.1 登录界面 | 第79-80页 | 
| 5.3.2 监控系统主界面 | 第80-81页 | 
| 5.3.3 单仓监控界面 | 第81-82页 | 
| 5.3.4 报警处理及查询界面 | 第82-83页 | 
| 5.3.5 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界面 | 第83页 | 
| 5.3.6 其他界面 | 第83-8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6.1 总结 | 第86-87页 |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